原标题:黄河三角洲观鸟记 | 万里同心,共护黄河

芦花若雪,河海交融。当最后一缕秋色浸染天际,黄河三角洲便迎来了最动人的时节——成千上万的候鸟如流动的诗行,在晨曦与暮色间翩跹起舞,绘就一幅名为“鸟浪”的壮阔长卷。东营,这片曾经默默无闻的湿地,如今正以羽翼为笔,在天地间书写着生态文明的隽永篇章。

这里是中国唯一兼具河海交汇、新生湿地与珍稀鸟类三大生态奇观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着湿地生态持续复苏,这片土地已成为候鸟眷恋的繁育乐土。2010年与2016年,它先后被冠以“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的桂冠,这是对自然最好的礼赞,也是对守护者最深的致敬。

在占地四十公顷的“鸟岛”上,生命的故事每日更新。曾几何时,南迁北徙的候鸟只是这里的过客;而今,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无数野鸭、大雁选择在此永驻。它们不再遵循严格的迁徙律例,而是将这里当作四季家园。保护区的讲解员张亚男动情描述:每日清晨五时或黄昏时分,数以万计的飞鸟集群翱翔,其阵如浪,其势如潮,“鸟浪”之名由此传扬。即便未逢最佳观测时刻,偶尔掠空的“鸟阵”仍足以撼动心灵。

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374种鸟类自在栖居。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二级保护鸟类66种。每年迁徙季节,数百万羽翼在此起落,使这里被誉为“鸟类国际机场”。而685种野生植物织就的绿毯,让55.1%的植被覆盖率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新生湿地植被区,共同构筑了万物共生的美丽图景。

这壮美景象的背后,流淌着无数温暖的守护故事。11月7日,“万里同心,共护黄河——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媒体记者网络大V山东行”活动走进最后一站东营,活动中,东营市幸福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尹胜辉介绍,他和队员们七年来专注“守护美丽黄河口”这一件事。从公益净滩到社区宣教,从自然课堂到“无废家庭”计划,3.5万人次志愿者的足迹,织就了一张坚韧的生态保护网。而“守护黄河口”项目更成为旗舰行动,组建12支巡护队,开展280次生态监测,汇聚起1.9万人次的守护力量。

高校智慧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东营职业学院团委干事杨秀娟介绍,志愿者们三年如一日,以科技之力破解盐碱地改良难题。通过暗管排盐与耐盐作物种植的创新结合,让50亩试验田重焕生机,玉米亩产提升18%。凝结实践智慧的《盐碱地治理实用手册》,正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诠释。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学校通过与保护区签订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建立起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机制。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保护提供了持续动力,更形成了高校与保护区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更令人欣慰的是,守护的种子已在年轻一代心中萌芽。东营胜利四中的“黄河口护水思源志愿服务队”,通过河流巡护、水质检测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绿水青山间读懂家乡。这种浸润式教育,正培育着新一代湿地守护者与宣传者。

东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市生态环境服务中心主任宫振卫表示,当地正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共治、全民参与”的治理新格局。未来将通过扩大志愿服务联盟、打造特色品牌、加强沿黄省区协作,让保护的力量如黄河之水,奔流不息。

初冬的黄河三角洲,芦荻摇曳成海,青头潜鸭悠然游弋,东方白鹳傲立浅滩,银鸥展翅掠空。这片土地上的每一片羽翼、每一株芦苇,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主题。当万千热爱汇聚成具体而微的行动,美丽的便不只是山东,更是我们共同守护的未来。(本文照片、影像均由钟福生先生拍摄)新黄河记者:赵璐 报道

编辑:刘博伦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