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济宁11月19日消息(记者程立龙 通讯员刘哲)从依赖煤炭的“资源大市”到引领行业的“北方内河航运中心”,近年来,山东济宁以千年大运河为纽带,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完成了一场超乎想象的城市转型。这座低调潜行的内陆之城,正凭借港航变革的强劲动力,重新站上发展潮头。
筑港:智慧转型,激活黄金水道
走进大运河旁的龙拱港,只见自动化轨道吊机辗转腾挪,30吨的集装箱被龙门吊精准抓起,平稳落向货轮。谁能想到,这“巨手”背后的操作员是一位半路转行的女工。

宋文庆正在工作(央广网发 王天驰摄)
几年前,宋文庆还是山东济宁能源集团安居煤矿洗衣房的一名普通女工,每天与沾满煤尘的工服打交道。如今,她已成为江北最大内河智慧集装箱港口的远程操控员,从容指挥钢铁巨物吞吐货物。从“不敢想”到熟练驾驭智慧设备,她的职业蜕变正是济宁发展轨迹的生动缩影。
济宁煤炭储量丰富,曾经是中国能源版图上的重要坐标。随着市场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曾经的“黄金产业”转型迫在眉睫。2012年开始,济宁港航产业逐步崛起,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
“一条大运河,千里碧水流,帆船首尾衔,都过济宁州。”作为京杭大运河通航里程最长、运力最大的枢纽城市之一,济宁由河而兴、依河而建、因商而荣,历来有“运河之都”的美誉。
“济宁将聚力打造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服务山东高水平对外开放。”济宁市委书记温金荣表示。而今,历史馈赠成为济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立足运河“黄金水道”独特优势,济宁抢抓内河航运发展机遇,以现代港航物流牵动发展,加快建设亿吨大港口、发展亿吨大物流、培育千亿大产业,探索构建“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育港”的港产融合发展新格局。
正因重视优势,再造优势,争创优势,济宁这个不沿江、不靠海的内陆之城实现了通江达海,一跃成为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中的港航物流业“龙头老大”。目前,从济宁出发,2000吨级轮船、万吨级船队通江达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增长,2024年突破9600万吨,济宁也成功入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兴产:技术破局,引领绿色智造
济宁市白马河畔新能船业的数字化联合车间内,激光切割机器人正精准地加工船体部件,这里正在建造为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定制的182TEU纯电动力集装箱运输船——这是我国纯电动力内河集装箱船首次出海。

整齐有序的数字化联合车间(央广网发 冯劲舸摄)
37岁的张波是车间主任,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威海市一家外资船厂,一晃15年过去,“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如果能回家工作是最好的选择。”张波一直这么打算。2024年5月,在运河岸边,山东新能船业的船厂拔地而起,这也成为张波返回家乡的契机。
在新能船业现代化车间里,昔日“沙滩造船”时代“一块空地拼一艘船”的粗放景象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如同汽车生产线般的井然有序,船体被科学地分解为标准化模块,通过先进的分段式建造工艺,实现了船体、涂装、舾装等一体化、批量化作业。
效率的跃升,源自山东新能船业在国内内河船舶领域首倡并践行的“像拼积木一样造船”理念。最大化地将工序前置、压缩后期时间,成为提升效率的关键。分段式建造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利器。
“我们现在的分散式、车间化、模块化建造,让一艘标准船型仅需3个月即可下水交付。相比之下,传统方式通常需要一年左右,若涉及定制化设计,周期更可能拉长至一年以上。”现在的张波已经成为新能船业的基层管理人员。
“济宁内河造船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内河航运的快速发展。”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强谈到未来信心满满,看着手里的订单饱满,新能船业还把目光投向了内河航运标准化船型的推动上。目前,新能船业定位主打90m、67.6m和73m三种标准化船型。首创船型通过技术成果集成,显著增加装载量,大幅降低单位载重阻力,污染物排放量降低90%以上,碳排放降低15%,“含新量”“含绿量”实现“双提升”,济宁正有望主导中国内河航运船舶标准的制定。
而就在船厂的旁边,新一期的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建成后预计具备年造新能源船舶240艘、修船100艘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
融城:融合发展,构建产业生态
近年来,海外视频平台上,中国小型挖掘机的视频一直火热,这些小型挖掘机产品,不少出自全国制造业百强市济宁的企业。
“挖掘机特别是小型挖掘机,车身使用的钢材是重要成本之一。”来自济宁一家挖掘机制造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如何降低成本是企业竞争的胜负手。自从企业入住到大运河畔的智慧新钢制造产业园,企业运营成本特别是钢材的使用成本下降了不少。
内河航运具有运量大、能耗小、成本低、污染少等特点,本身就是生态优先、绿色转型的重要载体。过去大家多关注西煤东运、北粮南运等产业,但是港口对于带动济宁城市及周边机械产业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共享加工中心内景(央广网发 钱俊希摄)
山东京杭智慧新钢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清华介绍,“目前加工中心内配备钢卷开平生产线、数控激光切割机、火焰切割设备、数控折弯机及数十台自动焊接机器人,使整个园区可以实现从钢卷到精密部件的全流程加工能力。”
依托运河这条“黄金水道”无可比拟的物流优势,“公铁水”多式联运在这里无缝衔接,大宗钢材物流成本得以大幅压缩。通过批量的接单,统筹排版、精准下料,将钢材的利用率再提高5%至15%,每年可为济宁周边的钢结构及工程机械加工企业节约钢材原材料10万吨。
据了解,智慧新钢园区项目建成后,将立足于服务周边300公里钢结构、设备制造、建筑工程产业发展,构建“1257”发展格局,计划利用3至5年的时间,形成年交易量400万至500万吨的区域性百亿级临港钢材集散基地,打造百亿临港钢材产业园区。
从龙拱港的智能吊臂到新能船业的电动船舶,从智慧新钢的降本增效到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济宁用港航变革证明,内陆不是边界而是跳板,这里正在全面构建通江达海、连通世界的开放新通道,这里也正为中国城市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济宁样本”。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