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潍坊11月15日消息(记者刘博伦)初冬时节,山东潍坊寿光北部沿海盐田银光闪烁,自动化收盐机在结晶池上匀速作业,盐坨如小山般绵延起伏。

菜央子盐场内工人操作大型机械化设备收盐(央广网记者 刘博伦 制图)

寿光羊口镇菜央子盐场,自动化生产场景令人瞩目。“以前收盐全凭人力肩挑背扛,现在一台收盐机顶数十人工作量。”老盐工杨建成指着控制室的屏幕感慨。

依托智慧制卤平台,目前,菜央子盐场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密布池间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卤水浓度,数据同步至中央控制室,智能结晶模型结合气象大数据精准调控生产节奏,结晶误差控制在±2%以内。

盐坨整齐地排列在如调色板般的盐田之间(央广网记者 刘博伦 摄)

据寿光市盐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耀东介绍,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寿光盐及盐化工产业已逐步形成盐、碱、溴、镁等8大系列100余个品种,成为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寿光的卤水综合利用产业已经从简单的卤水制盐、提溴发展到高端的溴素深加工、医药中间体、氯精细化工、原盐深加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从“吃资源饭”到拥有高端产业链,从“抢市场”到拥有市场定价权的转化。

自动化生产设备从卤水中提取健康盐和饮用水(央广网记者 刘博伦 制图)

2024年12月31日,位于寿光市羊口镇的国家能源官台村盐光互补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年发电量超7000万千瓦时,可节约标煤超过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6万吨。”寿光市羊口镇先进制造业产业园负责人王文龙说。

作为国家首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重要组成部分,寿光依托沿海盐田资源,创新打造“板上发电、板下制盐”立体开发模式,这种“绿色能源+传统产业”的创新模式,既破解了盐碱地利用难题,又为“双碳”目标落地提供了可复制的“寿光样板”。

占地面积约1400亩的国家能源官台村盐光互补项目(央广网记者 刘博伦 摄)

产业升级的同时,盐文化文旅研学与特色旅游项目蓬勃发展。

寿光境内留存着多处商周时期盐业遗址群,其中双王城盐业遗址群作为我国迄今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盐业遗址群,入选“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遗址,既是寿光盐业辉煌过往的见证,更成为如今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

研学学生正在学习海盐生产工艺的演变(央广网发 菜央子盐场供图)

寿光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玉洋表示,当地正整合盐田景观、化工园区、古盐遗址、非遗制盐技艺等资源,全力打造“海盐文化旅游带”。

从智能盐田的高效生产,到古盐文化与特色景观的文旅融合,寿光盐业正以多元发展态势,书写着“中国海盐之都”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编辑:李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