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赵雨璇)

央广网济南9月27日消息(记者刘佳音)从动力电池的核心材料到驰骋街巷的整车,从遍布城乡的充电网络到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循环,一条覆盖“上游材料—中游制造—下游服务”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正加速崛起。依托技术创新、产业协同与生态构建,山东企业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各展所长,共同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上游材料:突破“卡脖子”技术 筑牢产业根基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而电池中的正极材料则是“心脏”的核心。在枣庄的山东丰元锂能科技有限公司,一块看似普通的磷酸铁锂材料,正以关键材料技术突破,为新能源汽车续航与快充能力提升提供重要支撑。

投资5000万元打造省级技术研发中心,致力于锂电池正极材料上下游领域的创新研发(央广网发 丰元锂能供图)

“我们研发的高性能的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压实密度突破2.6g/cm3,比行业主流水平高出不少。”据公司董事万福信介绍,这一技术突破直接让动力电池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600公里”的超快充速度,以及1000公里的长续航——相当于从济南到上海的距离无需中途补能。目前,该产品计划今年下半年完成量产,不仅服务全球头部电池企业,更成为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的“硬核支撑”。

当前公司锂电正极材料已建成及在建产能31.5万吨,产能规模稳居国内同行业前列,服务全球头部电池企业。除了满足当下需求,丰元锂能还布局了下一代技术:磷酸锰铁锂、单晶三元材料及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储备,持续为产业链技术升级注入“源头活水”。

下游服务:充电网织就“安全网” 激活生态价值

当新能源汽车驶向千家万户,充电基础设施的“智慧度”与“安全度”成为关键。在青岛的一个工业园区,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搭建的充电网,正上演着“绿电循环”的日常:厂区光伏板每天发3万度电,除满足1.7万度生产用电外,剩余电量通过充电网存入1500辆员工电动车中;遇阴雨天光伏不足时,车辆电池再向厂区反向放电,每年为企业节省电费170多万元。

位于山东青岛的特来电总部园区“光储充放检”一体化新能源微电网站(央广网发 郑亮 摄)

“这不是简单的充电桩,而是链接新能源与汽车的智能网络。”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健解释道,充电网通过芯片与大数据赋能,既能在每次充电时为车辆电池做“体检”,监测温度、电压等异常数据防患于未然,又能实现“削峰填谷”的有序充电——阳光充足时储电,用电高峰时放电,既保障电网安全,又让每度电发挥最大价值。

特来电充电网目前已覆盖全国366个城市,79.2万个充电终端(央广网记者 刘佳音 摄)

目前,特来电的充电网络已覆盖全国366个城市,79.2万个充电终端累计充电量超500亿度,减少碳排放5100万吨。从单一充电到“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的虚拟电厂模式,山东企业正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的能源服务生态。

商用车制造:链主引领 跑出“加速度”

在济南莱芜的中国重汽智能工厂有国内首条AGV(自动导引车)柔性总装线,有驾驶室焊接100%自动化的“黑灯工厂”,有比肩高端乘用车漆面品质的杜尔涂装线……一辆辆新能源重卡正从这里驶向全国。作为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开创者,中国重汽已构建起覆盖新能源商用车全领域的产业生态,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产品销量达1.5万辆,同比增长245%。

中国重汽莱芜工厂车间100%自动化的“黑灯工厂”,220秒即可生产出一台驾驶室(央广网记者 刘佳音 摄)

“我们不仅造整车,更要带动整个链条。”山东重工集团中国重汽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海表示,依托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突破了高压电控、高效电驱动等“卡脖子”技术,并以“链主”身份整合上下游资源——向上联合核心零部件企业,向下拉动配套厂商集聚,在山东形成了从研发到生产、从销售到服务的完整商用车产业链。

中国重汽豪沃TX电牵引车续航里程可达450公里(央广网记者 刘佳音 摄)

针对不同场景需求,中国重汽推出的TX600度电牵引车续航达450公里,满足全天能源运输;统帅Pro纯电轻卡18分钟快充可增加180公里续航,成为城市物流的“高效伙伴”。从技术自主到产业协同,重汽正推动山东商用车产业向“新能源化、智能化”加速转型。

乘用车创新:轻量化赋能 绿色循环显优势

在魏桥新能源汽车科技集团生产基地,一块铝合金材料经历熔炼、加工、成型,最终成为魏桥旗下极石汽车的轻量化车身部件。依托全球领先的铝产业优势,作为全球唯一同时具备铝全产业链、整车制造与回收再生能力的企业,山东魏桥正以“轻量化、绿色化、智能化”重构乘用车产业逻辑。

魏桥新能源汽车科技集团生产基地(央广网发 刘佳鹏 摄)

“让汽车更轻、成本更低、车身材料更强,比如我们下一代极石汽车的铝材料占比将达50%,白车身重量降低15%,续航提升10%。”山东魏桥新能源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乘用车事业部副总经理顾志宏介绍,依托集团从原铝生产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优势,车辆不仅更轻、更安全,更能通过“铝银行”模式实现全生命周期循环——旧车回收后,铝材经保级处理可重新用于新车制造,这种方法能够解决冶炼和交通运输这两个传统“高碳”领域转型“低碳”,既降低成本,又减少碳排放。

魏桥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央广网记者 刘佳音 摄)

在智能化与市场拓展上,魏桥旗下新能源MPV纯电版凭借560公里续航、20分钟快速补能及智能座舱,成为商旅市场新宠;212越野车则以超强通过性,延续着中国越野车的经典记忆。此外,通过资源整合、技术输出和体系赋能,围绕“乘商并举、油电并进”的发展战略,产品已经打开了近30个国家市场,魏桥正为山东新能源乘用车产业注入多元活力。

从电池的正极材料到充电网络,从重卡工厂到乘用车基地,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突破瓶颈,在生态构建中释放价值。据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产业处处长贺强介绍,上半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53.2万辆,同比增长了107.1%,预计整个2025年将突破100万辆,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山东正以全产业链思维,编织新能源汽车的绿色未来。

编辑:刘博伦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