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报销80%、结算94%!山东医保改革暖心“答卷”的百分比,丈量民生温度

群众住院就医的负担显著减轻,“跑腿垫资”的报销难题成为历史,“保住院、轻门诊”的保障短板得以弥补……如今,山东的老百姓正在用这些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丈量着医疗保障改革的民生温度。

11月1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情况。山东省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左毅在会上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职工、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左右;全面建立普通门诊统筹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居民普通门诊报销比例提高到65%;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稳定在90%以上……这些看似简单的百分比背后,是山东省医疗保障系统一场持续五年、关乎千家万户福祉的深刻变革。

看病花钱更少、就医也更方便

要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花钱更少”,关键在于持续减轻其医药费用负担。为此,山东打出了一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

筑牢基本医保基石是第一步,职工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在基层医疗机构更是高达85%以上,稳住了医疗支出的“基本盘”。

紧接着,补齐门诊保障短板成为减轻日常负担的重点,普通门诊统筹制度的建立,让头痛脑热等常见病在基层看病能报销65%;而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报销比例升至75%,则有效管住了慢病患者的“药瓶子”。

对于罹患大病的家庭,强化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梯次减负功能至关重要,在基本医保报销后,大病保险分段报销比例均超60%,年度最高可报40万元;医疗救助则将托底比例提高到70%以上,最终将困难群众的个人负担控制在10%左右,防止了因病致贫、返贫。

在此基础之上,发挥集中带量采购的“团购”效应,让890种药品和40类高值耗材价格大幅下降,并通过率先推动“集采药品进基层”,让3.38万家药店和村卫生室成为群众身边的“平价药房”,从源头上挤压药价虚高水分。

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政策,共同织就了一张让群众敢看病、看得起病的民生安全网。

减轻费用负担固然重要,但若就医过程依然繁琐不便,群众的获得感便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让群众“花钱更少”的同时,山东将“就医更方便”作为提升服务体验的突破口,着力破解“跑腿、垫资、报销慢”等老大难问题。

实现这一转变,首先依赖于服务网络的深度下沉。3.5万家基层医保工作站(点)的建成,将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体系连接成网,把服务从遥远的“办事窗口”送到了百姓的“家门口”,居民参保、查询、异地就医备案等33项服务得以就近办理。与此同时,信息化建设为便捷服务插上了翅膀,“网上办”“掌上办”“市域通办”成为常态,基层医保服务平台和电子地图的上线,更让群众动动手指就能办业务、精准导航到服务点。

而最能体现“方便”二字的,莫过于异地就医结算的突破。跨省住院直接结算率从“十三五”时期的不足50%大幅跃升至94.49%,高血压、糖尿病等10种门诊慢特病实现跨省直接结算县域全覆盖,意味着群众异地他乡看病,不再需要先行垫付、来回跑腿报销。

一人失能不用慌,山东有根“安心拐杖”

在解决普通看病就医难题的基础上,山东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沉重的家庭负担——“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照护困境。

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正是山东为这些家庭送上的一根“安心拐杖”。这根“拐杖”之所以能立得住、靠得住,首先在于覆盖要广。

山东省医保局副局长孟冬介绍,“十四五”期间,山东加速推进制度扩面,全省参保人数从“十四五”初的3400多万人,增加到现在的5600多万人,增长超过了60%。同时,根据失能等级和服务方式,提供差异化的待遇支付,山东平均报销比例稳定在80%左右,并且不设起付线。比如,在泰安市,有享受过待遇的职工家庭算过一笔账,政策范围内的护理费用个人每月只需承担10%,家庭经济负担明显缓解。目前,全省累计已有超过70万人享受到了待遇。另外,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异地待遇支付,解决了跨区域居住失能人员的护理报销难题。为了让失能人员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服务,山东还大力培育发展定点护理机构。目前,全省定点机构超过3000家,服务人员近9万人,相比2021年都有显著增长。

给医院提速减负,帮药企快结回款

医保改革的成效,最终需要医疗服务体系和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来支撑和延续。

山东深谙此理,在赋能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方面精准发力。

对于医疗机构,核心是“提速减负”。通过建立医保基金预付机制,每年提前预付约80亿元,相当于为医院提供了“启动资金”;推进即时结算,将结算周期压缩至不超过15个工作日;连续三年在全国率先完成年度清算,这一系列举措极大缓解了医疗机构的资金周转压力。同时,积极支持新技术新项目临床应用并合理定价,为医疗技术革新清除了障碍。

对于医药企业,重点是“快结回款”和畅通渠道。推进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累计结算集采货款535亿元,将平均回款周期从漫长的6个月以上压缩至27天,盘活了企业现金流。优化挂网服务,探索全国联审通办,为创新药开通绿色通道,并实施“双通道”报销,确保了新产品能快速抵达患者,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道防线”帮群众守好“看病钱”

无论是减轻群众负担,还是赋能医药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基金安全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因此,守好群众的“看病钱”,是这一切惠民利企举措的生命线。

山东省医保局副局长王洪波表示,山东制定并启用了全省统一的254条智能审核规则,对应监管知识点37.63万条,构筑起事前提醒、事中审核、事后监管“三道防线”,为基金安全上了“多重保险”。智能监管系统事前对不合理诊疗行为实时预警,事中对申报费用进行全面审核,事后运用大数据模型精准筛查欺诈线索,形成了全流程、闭环式的监管体系。“十四五”以来,累计拒付、追回医保基金48.46亿元,有力震慑了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了宝贵的医保资源真正用于刀刃之上。

回望“十四五”,山东医保改革是一场系统性的深刻变革,它从减轻群众直接负担破题,以提升服务便捷性增强体验,用长护险制度回应特定群体关切,并通过赋能医药产业和强化基金监管巩固改革根基。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共同汇聚成山东百姓身边可知可感的民生改善,为健康山东建设写下了坚实而温暖的注脚。(海报新闻记者孙靓济南报道)

编辑:刘博伦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