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德州9月18日消息(记者刘博伦)当“减糖”成为全球健康消费的主流趋势,一场关于“甜蜜”的产业变革正在“北方粮仓”——德州悄然崛起。德州地处华北平原,玉米产量占山东五分之一左右。过去,这些玉米大多成了猪饲料。但近十年,一粒粒普普通通的玉米,进入德州功能糖产业园实验室,蜕变为异麦芽酮糖、阿洛酮糖、抗性糊精……
以创新破局,树起行业标杆
在位于德州禹城的山东百龙创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龙创园”)研发实验室里,研发部主任杜倩正带领团队调试新型酶制剂反应装置。“这是我们针对阿洛酮糖生产研发的第三代固定化酶技术,能让原料转化率再提升15%。”她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介绍,“从2014年攻关到2019年实现99.5%高纯度量产,再到如今持续迭代技术,我们用8年时间走完了国外企业20年的路。”
百龙创园的智慧生产车间只需要少量工作人员在控制室内操作(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摄)
作为德州生物制糖产业的“排头兵”,百龙创园自2005年成立以来,始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其自主研发的柔性生产体系,通过“合并同类工序+智能排产+CIP清洗”模式,实现“一条产线生产200种型号产品”,设备利用率提升至92%,综合能耗下降18%。
更值得关注的是,百龙创园主动扛起行业标准制定的责任,牵头编制抗性糊精行业标准、阿洛酮糖团体标准,参与海关进出口税则商品编码预归类。“制定标准不是为了‘筑壁垒’,而是为了让整个行业告别‘低质低价’竞争。” 杜倩解释道,如今位于德州禹城的两家上市公司百龙创园、保龄宝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亮眼,营收、净利润均实现双位数增长,核心产品健康(减糖)甜味剂业务增速尤为突出,同时在新品研发与产能布局上持续发力。
今年7月,百龙创园在泰国投建智慧工厂、在北美设立研发中心,开启“东南亚原料成本优势+北美前沿研发优势”的双轨战略。“泰国工厂建成后,木薯原料成本比国内低23%,能快速响应欧美、中东市场需求;北美研发中心则聚焦婴幼儿配方食品、老年保健品等新场景,推动功能糖应用升级。”百龙创园副总经理窦光朋表示,这一布局不仅惠及企业自身,更能带动德州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以协同补位,拓宽产业赛道
如果说百龙创园以“高精尖”技术领跑行业,那么在德州平原的山东福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洋生物”)则以“全链条”布局拓宽了德州生物制糖的产业边界。走进福洋生物的生产园区,除了功能糖生产线,还能看到玉米淀粉、谷氨酸、生物饲料等多条生产线并行运转——这种“玉米全产业链开发”模式,正是福洋生物差异化发展的核心优势。
“我们从2009年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吃干榨净玉米’的思路。”福洋生物副总经理王健介绍,公司依托德州丰富的玉米资源,构建起 “玉米淀粉—淀粉糖—功能糖—生物发酵产品—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完整产业链。以玉米芯为例,通过生物转化技术,既能生产低聚木糖,其副产品还能加工成膳食纤维或生物饲料,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
福洋生物完整玉米资源加工产业链下所生产的部分产品(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摄)
在技术创新上,福洋生物同样不甘落后。2018年,公司研发的“低聚木糖绿色制备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产品纯度达95%以上,成为国内首家通过欧盟EFSA认证的低聚木糖生产企业。“我们的低聚木糖产品主要用于高端保健品和婴幼儿食品,去年出口额突破2亿元,客户涵盖雀巢、达能等国际巨头。”王健说,为了保障技术领先性,公司每年将营收的5%投入研发,目前已拥有发明专利62项,参与制定12项国家及行业标准。
集群发展,打造全球“甜蜜硅谷”
“德州生物制糖产业能形成规模优势,关键在于‘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协同’的发展模式。”德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不仅出台《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设立2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还推动企业与山东大学、江南大学等2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
放眼未来,随着百龙创园泰国智慧工厂、福洋生物年产5万吨赤藓糖醇项目的推进,德州生物制糖产业正加速向“全球功能糖创新高地”迈进。从一家企业的技术突破,到两家龙头的协同发展,再到整个产业集群的崛起,德州生物制糖产业的发展历程,既是中国生物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也是地方经济依托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样本。在“健康中国”与“双循环”战略的指引下,这片土地上的“甜蜜事业”,正书写着更加广阔的未来。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