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农业农村厅、省科学技术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出台《关于促进全省中药材生产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不断提高中药材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构建具有齐鲁特色的北方道地药材生产高地。

促进中药材生产高质量发展,对推动中医药产业守正创新、培育特色乡村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具有重要意义。《若干措施》提出,着力培优鲁中山区、鲁西南、黄河三角洲、胶东半岛4大中药材种植区和南四湖、东平湖水生药材养殖区,推动金银花、西洋参、丹参、山楂等齐鲁大宗道地药材品种集群式发展,稳步有序扩大“鲁十味”等重点道地药材品种种植规模,力争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80万亩左右。同时,深入挖掘盐碱地中药材生产潜力,加快引进筛选、试验示范耐盐碱中药材品种,大力发展酸枣仁、益母草、蒲公英、肉苁蓉、板蓝根等耐盐碱中药材。

种植模式方面,《若干措施》明确,积极推广林下中药材生产,聚焦丹参、黄精、玉竹、牡丹等林下适宜品种,加快熟化相关技术模式,打造齐鲁林下中药材生产“示范田”。鼓励因地制宜采用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林药间作等生态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粮药、药药、菌药复合种植模式,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记者 毛鑫鑫)

编辑:刘博伦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