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济南11月19日消息(记者刘佳音)11月18日,济南市召开“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系统总结全市五年来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区域协同等领域的发展成果。会上,针对2024年2月《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印发后的建设推进情况,央广网记者向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办公室主任朱圣焱提问。朱圣焱围绕规划落地成效,从基础设施、产业科技、民生福祉三大维度作出详细回应。

央广网记者现场提问(央广网发 济南发布 供图)
在基础设施联通方面,济南将基建建设作为区域融合的重要前提,目前便捷高效快速网、四通八达干线网、覆盖广泛基础网初具规模。其中,济莱、济郑高铁已建成通车,济滨、济枣高铁加快建设,“米”字型高铁网初步成形;“二环一联十六射”高速公路网逐步完善,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全面推进,小清河实现复航,可高效承载都市圈铝业、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河海联运需求,预计2025年济南港(主城港区、章丘港区)货运量突破60万吨,同比增长455%以上。能源保障领域,“石热入济”项目建成投运,“莱热入泰”项目加快建设,“聊热入济”工程贯通,该管道横跨济南、德州、聊城三市,是全国最长、管径最大、供热能力最强的长输供热管道,实现都市圈供热一体化,有力带动沿线城市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办公室主任朱圣焱(央广网发 济南发布 供图)
产业科技融合层面,济南以协同培育跨区域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为关键,推动产业协同协作迈向更高水平。目前,济德集成电路、济德泰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集群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沿黄中医药、济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支柱型雁阵集群,“济南都市圈氢能协同创新区域试点”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批氢能试点名单。在数字赋能与创新平台建设上,济南打造都市圈算力服务专区,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链接泰安云计算中心等重点节点,构建“多点部署、一网统筹”的算力网络,为龙头企业提供定制化算力服务;建成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汇集16大重点行业、1000余家服务商、4000余款解决方案和转型案例,累计服务都市圈其他5市中小企业7300余家;同时建成省科学院激光与光电子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平台,齐鲁科创大走廊东延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人才与知识产权保护领域,连续三届济南高层次人才招引大会设置“济青人才高质量发展轴带及济南都市圈招引专区”,联合济青双圈9个城市推动人才招引联动和互认互通,还建立都市圈专利协同裁决机制,共筑区域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民生福祉增进方面,济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公共服务共享取得新进展。政务服务领域,拓展161项济南都市圈“跨域通办”事项,实现都市圈内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医疗协作领域,成立省烧创伤治疗与康复专科联盟、市妇幼专科联盟等医学联合体,济南市中心医院等5家高水平医院开展都市圈医疗服务深度协作,79家医疗机构累计实现互认39万次;教育与生态领域,深化区域产教融合,都市圈产教联合体成员单位拓展至254家,共建14个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技术攻关平台,组建济南都市圈科学教育百校联盟,驻济高校与都市圈内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人才培养平台42个,同时坚持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同开展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和边界联动执法,高标准建设济南—德州—聊城沿黄百里绿色生态廊道;文旅领域,济南都市圈全域市民已可享受泰山年票同城待遇,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