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链成群挑大梁,大国大城看担当。“十五五”规划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滚动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

近年来,在山东尤其是济南的各级会议上,围绕“产业链”延伸出的词语成为会场高频词汇。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价值链,链长制、链主企业、链式招商、卡位入链、聚链成群……泉城热“链”的背后,其实“大”有文章。

工业大市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强。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竞相建设“工业强市”。作为传统工业大市,济南拥有41个工业大类和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2022年到2024年,济南市规上工业营收连续跨越三个千亿元台阶,2024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189.4亿元,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5%左右。

泉城热“链”,背后“大”有文章|链上济南项新行

这一串串数据背后,是济南锚定“强省会”目标、建设工业强市的产业雄心。自2019年起连续三年发文推进工业强市战略,近年接连召开全市大会深化工业强市建设。站在“万亿级”的门槛上,济南2025年再度“顶格”召开全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工作推进会议,“聚焦全市13条标志性产业链、34条重点产业链,以产业链能级跃升引领带动全市工业经济提档升级。”

从此前的“十大链群”到如今“13+34”产业链体系的迭代,从生产力布局的区域协同到未来产业的“尖刀连”攻坚,标志着这座工业重镇正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发起新的冲锋。这场始于产业层面的深刻变革,是新时代中国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在全球价值链中攀升图强的生动缩影。

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经济大市,是稳住全省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和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许多改革部署、政策举措的先行先试者。如今,经济大市不约而同在构建产业集群上发力,增强重点产业竞争力。促进全省经济稳健发展持续向好,济南作为经济大市,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泉城热“链”,背后“大”有文章|链上济南项新行

串珠成链、聚链成群,庞大的产业链上下联动打造“产业航母”,不仅能大幅降低成本,形成创新氛围和生态,还能塑造名牌产业,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人才集聚、降本增效等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蓄能聚力时,产业链吸引上下游,强如磁场;经风应变时,强大承压能力畅通经济循环,守住基本盘。

泉城的这场产业链革新,还是一场生产力布局集群发展的“地理革命”。济南的各区县(功能区)正以产业链为导向,构建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产业矩阵。如今,高新区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历城区的空天信息与集成电路、章丘区的高端装备和先进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逐步成型,构建起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崛起、未来产业蓄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城大圈深度融合的引力所在。除了“要坚定扛牢经济大市责任担当”,济南还要“努力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上作示范,在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上打头阵,在全国副省级城市高质量发展上勇争先,在济南都市圈建设上当引领。”

泉城热“链”,背后“大”有文章|链上济南项新行

既为一域增光,更为全局添彩。大国大城处于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节点和枢纽位置,要用好用足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机遇,更好发挥辐射带动力。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济南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山东省会,济南所扮演的角色显然不仅限于市域之内,而应以开放的胸怀拥抱广阔天地。

“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北方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已成为济南的核心功能定位。在当前大城大圈抱团竞争模式下,产业协同成为核心竞争力。推进都市圈建设,济南更要以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壁垒,提升优质资源要素集聚合力和产业集中承载力,打通与周边区域要素资源双向流动通道,更好辐射带动区域乃至全省发展。

“紧盯前沿、龙头牵引、创新培育、打造生态、沿链谋划、集群发展”,勇挑大梁的济南正以“链式思维”起笔擘画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蓝图。如今,产业链的经络贯通泉城大地,早已铸起集群发展工业强市的坚实地基。泉城热“链”,未来可期。(王磊)

编辑:李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