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德州11月7日消息(记者唐磊)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山东省德州市的经验正成为观察社会力量如何深度融入环境治理体系的一个生动的地方样本。
在德州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宏大叙事,正因民间力量的深度参与而变得更加细腻、充满活力。禹城市环保志愿者协会与夏津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这两支活跃在基层的“绿动力”,与环保主管部门的关系,已然演变成基于信任与专业的“双向奔赴”,共同探索着一条行之有效的共治共赢之路。
体系共建: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现代化的环境治理,关键在于构建多元共治的体系。夏津县于2023年成立县级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创新“1+4+N”服务模式,织就了一张联动政府、企业、社区、学校等N个主体的全社会环保网络。截至目前,协会已组建10支志愿服务队,吸纳志愿者超1000人,年均开展活动100余场。
与之呼应,禹城市环保志愿者协会则以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活动网络,成为政府环境治理“臂膀”的有效延伸。协会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发展注册志愿者1000多人,并组建了“和谐号清洁动车组垃圾捡拾团”“环境教育宣讲团”等多支特色队伍。它们围绕环保主题,开展了以“四进一出”(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外出学习)为主线的系列公益活动,自2018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超200场,近7万人次参与。两个协会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运作,将散落的民间热情凝聚成了参与环境治理的坚实力量。
行动共治:从“宣传员”到“行动派”
两个协会的活力,不仅体现在号召力上,更体现在深入一线的行动力上。他们将环保理念从口号转化为日常的、可参与的行动,形成了独特的品牌项目。
“作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重要纽带,协会是构建全民环保格局的坚定宣传者、积极倡导者和务实实践者。”夏津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会长时忠静这样阐述协会的定位。在夏津,生态教育的“第二课堂”品牌响亮。协会连续7年开展环保主题《开学第一课》,覆盖全县1.2万名师生;在10所学校开设“变废为宝”社团,累计创作环保作品500余件。更为深入的是,他们将环保融入家庭与社区,通过“零废弃家庭行动”“阳台菜园计划”等,让低碳生活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参与家庭垃圾减量达60%。
“我们始终秉持‘贴近生活、触手可及’的理念,努力消除公众参与环保的门槛与距离感。”时忠静介绍,通过“线上+线下”立体化参与平台,让群众能够在真实场景中感受环保的力量,“这种‘零门槛’的参与方式,真正实现了让群众‘想参与、能参与、易参与’。”
“弯腰做公益,挺身树文明”,这是禹城市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宋加刚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禹城,持续7年、开展近2000天的“和谐号清洁动车组垃圾捡拾活动”已成为城市文明的风景线,累计超6万人次参与。近年来,协会更将重心聚焦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持续开展“携手共护母亲河”主题系列活动。2025年,他们通过“童心向绿”绿色骑行及净滩洁岸活动,带领志愿者与学生从糖城广场前往施女湖,一边以低碳方式宣传环保,一边用双手清理河湖垃圾,改善水域环境。志愿者们还通过巡查河道、排查隐患、记录异常排放点等方式,“用脚步丈量河岸,用数据守护清水”,为政府的科学治污提供了宝贵的一线情报。
宋加刚认为,协会充当着“公众参与纽带”与“治理补充力量”的角色,一边连接公众环保意愿与实际行动,一边填补政府部门在公众监督、宣传科普等领域的细节,既是“宣传员”,也是“动员者”,“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带动更多群众从‘知道环保’变成‘参与环保’,壮大环保的群众力量。”
价值共赢:赋能治理与收获认同
这种深度的共治,带来的是一场价值共赢。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协会充当了高效的“桥梁”和“传感器”。
德州市生态环境局禹城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战长礼对此评价道:“协会的工作为我们分担了大量前端宣传和疏导的压力。他们用贴近群众的语言和行动,做了我们想做但人力有限的工作,效果非常显著。”
协会与政府主管部门一直都是“双向奔赴”的关系。在禹城,禹城分局通过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平台搭建等方式,为协会发展注入动能,包括政策信息支持、能力建设支持、项目合作以及监管与规范引导,“部门与协会相互协作,明确了目标定位、建立了高效协作机制,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了生态保护项目的良好实施。”战长礼表示。
“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夏津分局将夏津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视为生态治理的重要合作伙伴。”夏津县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副主任范孟波如此评价部门与协会的关系。他表示,部门通过提供政策与资源支持、搭建合作平台、建立沟通机制、听取协会的意见建议等方式共同扩大环保影响力,不断提升治理效能。
从共识到行动,环保理念落地生根
在禹城,持续2000多天的“垃圾捡拾”已成为市民的环保习惯;在夏津,“零废弃家庭”让垃圾分类从口号变成千家万户的生活实践。从徒骇河畔到黄河故道,环保志愿者的身影已成为德州最美的绿色风景线。
“守护绿水青山不仅是口号,更要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这句话道出了协会与政府部门的心声。未来,德州将继续深化这种共治模式,让更多的“民间智慧”融入环境治理,让“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在德州大地上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绿色画卷。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