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济南10月11日消息(记者唐磊)连日来,齐鲁大地被持续的阴雨笼罩,本应是金黄遍野、机声隆隆的秋收图景,因这场持续的降雨而蒙上一层阴影。面对焦急的农户和亟待归仓的玉米,日前,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超2600个粮食烘干服务点的详细地址与信息,全力为秋粮安全入库保驾护航。这些服务点不仅烘干了潮湿的粮食,更“烘干”了农民心头的焦虑,成为秋收战场阴雨连绵环境中一道温暖而坚实的防线。
“为了最大限度保障颗粒归仓,我们24小时不间断进行烘干处理,我们日处理能力可以达到120吨。”在临沂市费县义康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粮食烘干中心,记者看到,大型烘干设备满负荷运转,玉米在脱粒后被送入烘干塔,进行高温干燥处理。
山东临沂,合作社正在对玉米开展烘干作业(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三秋”生产顺利开展,临沂费县组织农业、气象、交通等部门联动,深入一线,指导农户科学抢收和烘干。“我们全县配备了粮食烘干设备18台套,每天能烘干玉米400吨,组织全县120名农技人员实行网格化帮包,分乡镇、分地块,指导农户抓好玉米收获和小麦播种。”临沂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闫广志告诉记者。
同样的场景发生在临沂市临沭县,在位于当地的瑞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四台粮食烘干机正24小时运转,全力推进抢烘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秋粮损失。“我们现在正在对四台烘干机进行升级改造,由之前的烧柴油升级改造为烧生物质颗粒,成本节约了50%。”临沂市临沭县瑞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书同介绍。
山东临沂,合作社正在对玉米开展烘干作业(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目前全县共有9处粮食烘干点,16台各类机械,日处理粮食烘干能力1200余吨,基本上能满足临沭县的粮食应急烘干需求。”临沂市临沭县农业农村局农机化科科长高希永表示。
在位于济南市章丘区的黄河粮食烘干仓储基地内,日烘干800吨的负压式低温烘干塔,已经24小时超负荷运转了整整一周。“目前玉米水分都在40%以上,我们烘干后的标准水分是14.5%,一吨湿粮从进入烘干塔到出粮,大约需要5个小时。”山东鲁供丰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汝武告诉记者,“因为天气的原因,收割作业时间长、粮食湿度大,烘干作业量比往年增加了20%甚至到30%。”
黄河粮食烘干仓储基地(央广网发 赵汝武 摄)
章丘区高官寨烘干基地拥有1台500吨的烘干塔、2台300吨的烘干塔,主要为周边农户提供粮食烘干服务,“我们目前每天的烘干能力在1000吨至1200吨。”章丘区高官寨供销社副主任刘卫介绍,目前三台设备同样处于24小时超负荷运转状态,即使超负荷运转,基地目前还有几千吨的库存,“基层社就是‘最后一公里’的桥,农户有难处,我们得接住。”
工作人员在山东盛源种业公司秋粮存储区打扫烘干储存的玉米(央广网发 郭志华 摄)
在滨州市滨城区山东盛源种业有限公司,烘干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现场一派繁忙景象。为了应对激增的烘干需求,这里开启了24小时全天候运转模式。公司副总经理王新告诉记者,“我们日烘干能力达到400吨,必须全力满足周边乡镇村民的需求,确保大家的粮食不会因为天气原因而受损。”
民之天粮食贸易有限公司的烘干塔持续运转中(央广网发 李民 摄)
滨州市无棣县民之天粮食贸易有限公司两台120吨的烘干塔从9月底就处于24小时超负荷运转中,每天能烘干粮食200多吨,“往年玉米收上来水分在30%左右,今年的话能到35%,我们需要将水分烘干到14%左右。”公司负责人李民介绍,玉米水分的增加会导致烘干时间增长,加上今年燃料费用的增加,整体成本增加了不少,“但是农民送来了,无论如何也得给他们收一下,这对农民来说是大事。”
就在10月9日,山东全省“三秋”农业生产工作视频会议召开,安排部署“三秋”农业生产重点任务。会议强调,要全力以赴抓好秋粮抢收,密切跟踪雨情变化,做好农田排涝工作,强化农机具调配,确保颗粒归仓。要千方百计抓好粮食抢烘,充分用好烘干设备,做好晾晒、收购收储工作。积极协调农业保险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对受灾损失尽快理赔、应赔尽赔,切实保障群众利益。要稳妥有序抓好秋种工作,稳定种植面积,提高播种质量。要多措并举抓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压紧压实责任,抓好督导服务,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确保“三秋”农业生产取得实效。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