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首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泰山,有一个扎根山顶29年之久的“云端消防站”——泰山消防救援站。这里的18名指战员常年驻守在海拔1500多米、最低气温接近零下30摄氏度的泰山之巅,犹如18棵泰山青松,坚韧不拔,以“誓言如山、尽责至善”的“泰山卫士”品格,在极端环境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屏障。自1996年建站以来,泰山消防救援站共荣获省级以上荣誉43项,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3次、集体三等功10次,先后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泰山卫士”荣誉称号,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被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齐鲁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

扎根岱顶 以“火焰蓝”绘就为民画卷

日出东方,拔地通天。10月1日清晨,随着第一缕曙光跃出云海,在泰山岱顶正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泰山消防救援站的指战员们列成笔直的横队站在升旗台前,旗手双手攥着国旗一角,掌心的薄茧蹭过红色绸缎——这双手昨天还在十八盘陡峭的石阶上,抬着担架将身体不适的游客送至山下。

“向国旗敬礼!”随着清晰洪亮的口令,五星红旗在泰山之巅缓缓升起。当国旗升至杆顶,金色的晨光将国旗的红、制服的蓝、山石的灰染成一幅鲜活的画——这片国旗升起的地方,既是他们守护的壮美山河,也是他们随时待命、逆行救援的战场。

10月1日,泰山消防救援站在泰山岱顶举行升旗仪式

“五星红旗飘扬处,就是我们的战场。作为泰山消防救援站的一员,我们将赓续传承‘誓言如山、尽责至善’的‘泰山卫士’品格,为守护泰山消防安全和游客生命财产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泰山消防救援站站长程鹏飞说。

泰山消防救援站的指战员们深知,守护泰山,不仅是守护这片厚重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更是守护千千万万慕名而来的游客。

“十八盘龙门附近有老人脚踝扭伤,无法移动,请求救援!”9月26日夜间,一阵急促的警铃声打破了宁静。

“收到!”程鹏飞的声音瞬间绷紧,他转头看向队员:“赵义龙带人去准备急救箱和折叠担架,王天禹准备绳索和护具,游客年纪较大,注意脚下和担架平衡,咱们现在就出发!”

“明白!”赵义龙、王天禹等6人齐声应答,随后便找好担架,沿着陡峭的石阶往下冲。从泰山的南天门到中天门,有3000多个台阶。这段山路上,台阶最窄的地方甚至放不下脚。然而出警的指战员仅用30多分钟就将受伤游客送上了救护车。

泰山消防救援站指战员救助游客

这仅仅是泰山消防救援站指战员们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他们将温暖延伸到泰山的每一个角落。节假日人流如织时,他们化身“安全疏导员”,在险要路段引导分流,守护平安,向游客提供救助服务;暴雨狂风等恶劣天气突袭时,他们冲在最前线,排查危石隐患,转移安置被困游客。多年来,他们累计做好事6万余件,捐款超过15万元。

南天门广场旁,那间常年开放的“便民服务站”,更是泰山消防救援站温情最生动的窗口。从2005年初设时的一张长桌、一个小小急救药箱、几把热水壶、几摞旅游地图,发展到如今遍布岱顶关键节点的服务网络:自动饮水机24小时提供热水,手机充电桩解决游客“断电”焦虑,便民医药箱内药品器械一应俱全,旅游引导手册图文并茂。无论是游客突发晕厥,老人登山途中旧疾复发,孩童与家人走散惊慌哭泣,还是游人迷失方向、手机没电、口渴难耐,一声声焦急的求助,总能换来指战员们热情专业的援手。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泰山消防救援站荣誉室,珍藏着800余封感谢信和200多面锦旗,无声诉说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位获救老人颤巍巍地写道:“泰山消防救援站就像‘十八盘’两侧的扶手,让游客险时有抓手、累了有依靠。”最震撼的是一封长达2米的巨幅感谢信,用工整遒劲的毛笔字,饱含深情地写满整卷宣纸,信中写到:“你们是人民真正的守护神!是危难时刻的生命依靠!在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模样!”字字句句,重若千钧。

泰山消防救援站指战员服务游客

“有困难,找消防。”已成为泰山游客和驻山群众口口相传的信赖与依靠,泰山消防救援站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泰山之巅竖起了一面新时代“火焰蓝”的旗帜。

险境冲锋 用“铁脚板”筑就生命防线

在一个深夜,一声急促的警铃响起,游客坠崖,亟需救援!警情就是命令,作为站长助理的张康带队立即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他们只能听见隐约的呼救声,面对近50米深崖,张康一边指挥大家快速有序的整理绳索、一边朝崖下大喊,“坚持住,千万别乱动。”他抓紧绳索在大风和迷雾中缓缓下降,寒风吹着他在崖壁来回摇曳,随时有滑落的风险。最终,张康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了等待救援的游客。

“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不能怕,坚持!坚持!救人要紧!”回忆起当时救人的场景,张康眼神坚定地说。

类似这样的救援,只是泰山消防救援站历经的无数次救援的一个缩影。在泰山,一双“铁脚板”、一副“铁肩膀”,是每名指战员的标配。他们视陡峭的山路为“跑道”,将险峻的悬崖当“训练塔”,1633级台阶的十八盘,最陡的地方坡度超过70度,是体能和意志的终极考验。

“队员们每周都要背负20多公斤的救援装备,在这条‘天梯’上反复跑3个来回。汗水浸透衣背,呼吸灼热胸膛,双腿如同灌铅,但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为人民服务,再苦再累都值得。”泰山风景名胜区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李强介绍,一年下来,每名队员累计要攀登52万级台阶,行走山路2000多公里,正是这常人难以企及的艰苦训练,锻造了他们穿越风雨、如履平地的“铁脚板”,练就了在悬崖绝壁上架设生命通道、肩扛手抬转运伤员的“铁肩膀”。

荣誉室里陈列的无数锦旗牌匾背后,记录着指战员们抢险救援的一幕幕:那是一次次24小时不间断的守护,是一天连续处置12起突发险情的马不停蹄,是风雪交加的夜晚,为了营救多名被困游客,在南天门与中天门之间5次往返,累计奔跑超过15800级台阶的超负荷战斗,“11·3”绝壁救援、“1·23”寒潮急救、“7·22”雨夜驰援……他们用铮铮铁骨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屏障,被群众亲切称为泰山上的“平安守护神”。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泰山消防救援站全体指战员们清醒地认识到,仅靠传统的“手搏山火、肩扛救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消防救援任务的需要。他们不断创新战术战法,在山岳救援攻坚力量建设中先行先试,探索创新的“章鱼”锚点固定、轨道组合救援等山岳救援操法,多次救群众于危难之中。

一个没有消防车的消防站,指战员们以脚当车,在峭壁上开辟“生命通道”。建站29年来,他们共参加消防救援行动4700余起,救助遇险游客4800余人,从死亡线上挽救650多条鲜活生命。

29年坚守 守护泰山文脉安澜

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泰山18万亩原始森林掩映着26处古建筑群、58座寺庙、2200余处珍贵碑碣石刻,每一处都是中华文明的无价瑰宝。在这片“露天博物馆”中,消防车无法抵达,现代化设备难以施展,防火灭火唯有依靠血肉之躯。

每日晨曦微露,当第一缕曙光尚未穿透云海,指战员们的身影已出现在岱顶的庙宇碑林之间。他们组建的“消防巡查服务队”,365天如一日,以脚步丈量责任,平均每人每年要走2000多公里山路。每一座香火鼎盛的庙宇,每一段陡峭湿滑的盘道,每一条深入林海的防火线,都留下他们细致入微的检查足迹。储藏柜里那厚厚一摞泛黄的防火检查记录本,密密麻麻记载着数十年如一日发现并整改的隐患——某年某月某日,碧霞祠香炉旁堆积的易燃物被及时清理;某年某月某日,天街某商铺老化的电线被督促更换;某年某月某日,林区边缘发现游客吸烟携带火种被及时劝阻……

针对泰山地势地形特点,泰山消防救援站创新打造出岱顶“15分钟火灾扑救圈”,建立起集空中侦察、精准阻击、多点联动“三位一体”山林灭火救援作战新模式,创新推出的水泵串联供水上山、风力灭火机协同作战等山林火灾灭火战法,在多次跨区域增援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正是这近乎苛刻的精细与执着,换来了岱顶核心区域连续29年未发生有影响的火灾事故,让千年文脉在宁静祥和中安然延续。

巡山路上,夕阳把程鹏飞和队员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山风吹来,松涛阵阵,他忽然想起游客曾问:“你们这么辛苦,到底图的什么?”此刻,山风送来松涛的回答——图的是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图的是千年碑刻不受烟火侵扰,图的是古建庙宇能在岁月里安然伫立,图的是游客平平安安登上泰山,看到山河远阔、景色如画。

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建站29年来,尽管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党支部换届一次又一次,主体力量也从“70后”“80后”逐渐过渡到以“95后”“00后”为主,但是“誓言如山、尽责至善”的“泰山卫士”品格却如同泰山磐石,历久弥坚,融入血脉。“每年新队员入站,第一课便是走一趟盘道、看一棵青松、访一位挑夫、学一遍站史。”泰山消防救援站副站长王乐川说。

当山风掠过泰山,仿佛默默向人们讲述着这个新时代“云端上的消防救援站”最动人的奋斗故事。站长助理孙明,在参加工作时仅有中专文化,却在这里完成了本科学历提升,逐步成长为优秀的山岳救援专家;战斗班长赵家彪、任仲圣,从入职以来一直在此坚守,是队站的骨干力量;通讯员耿兆飞,从一名“新蓝”迅速进步为宣传、信通、驾驶无人机样样精通的多面手,“00后”队员郑荣杰慕名而来加入这支光荣的队伍,是消防救援站最年轻的力量……他们的身影,是泰山十八盘上最坚毅的攀登者,是岱顶最温暖的守护者,是绝壁危岩间最无畏的索降者,是林海火场中最勇敢的逆行者。在泰山,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泰山消防救援站指战员的身影;哪里人民群众有需要,“泰山卫士”的旗帜就会出现在哪里。(柳萍)

编辑:李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