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在省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统筹推动下,深度融合县域规划与资源禀赋,系统整合政策、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创新提出“片区协同、带状示范、点上突破”的发展路径,积极构建“四区三带多点”乡村振兴新格局,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走廊和全域振兴标杆,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实践经验。
四区错位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新兴镇五彩乡村示范片区覆盖5个行政村,依托“一核三区五联动”布局,以“山里王乡创共同体”为核心,推动循环农业、现代设施农业和智造新城工业服务区协同发展。片区创新提出“五彩”发展理念,以“红”传承鲁南大捷红色基因,打造糖稀湖红色文旅品牌;以“绿”构建生态循环产业链,践行可持续发展;以“黑”深耕优质黑土地,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以“白”开发石英砂矿资源,建设高端玻璃产业集群;以“蓝”推进智能制造,深度融合智造新城,绘就高质量发展新蓝图。统筹多方力量、资金推进山里王循环经济产业园、新质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和新质数智农业科技项目建设,初步形成“百棚种养殖、千亩林果园、万亩菌种地”的产业格局,探索出一条“产业融合、城乡统筹、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苍山街道压油沟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片区依托国家4A级压油沟景区及其自然文化资源,打造“东红西绿、全域旅游”格局,发展红色文化、民宿经济、盆景产业等多元业态,全力创建省级民宿集聚区,持续延伸文旅产业链。
大仲村镇大宗山示范片区立足自然与文化资源,以宅基地改革赋能乡村振兴为突破,统筹资金全面完善基础设施,打造集文化体验、旅游观光、特色美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仲十八坊”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推动中药材种植、预制菜产业及红薯粉条加工等产业链协同发展。
南桥镇“桥”见未来示范片区探索“土地入股”“大田托管”等模式,通过流转土地建成高标准温室大棚,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6万元;成立“强村公司”盘活闲置资源,引入玩具加工等项目;省派第一书记后方单位临沂大学与农村企业、合作社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探索“高校+合作社+企业”模式,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精心塑造“南事桥解”治理品牌与“小桥人家”志愿服务品牌,持续驱动片区发展。
三带串联成型,协同发展走廊效益显现
生态农文旅示范带以大宗山为绿脊,串联红色文化、朗公寺文化、压油沟民俗等资源,打造“三色交融”沉浸式体验带,整合景区门票、民宿预订、农产品销售等功能,带动沿线村集体增收。
206国道特色农业带聚焦“苍山大蒜”“兰陵蔬菜”等地理标志产品,推动中草药、马铃薯、菌菇等设施农业集群发展,推广“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监控”及预制菜精深加工等技术,发展订单农业,带动沿线农户增收。
工业产业示范带以智造新城、车尚产业园、双新产业园为载体,构建“三产联动、三生融合”的城乡融合带。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和低效用地,引进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企业,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
多点突破激活,全域振兴动能持续增强
重大项目引领产业升级。各示范片区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动光伏发电、预制菜加工、马铃薯订单农业等产业落地,共同构建起兰陵乡村振兴片区化发展新格局。
强村公司运营壮大集体经济。多地成立“强村公司”,通过承接服务、劳务输出、资源入股等模式,年增村集体收入达数万至数十万元,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基层治理创新凝聚民心。推行“苍山红”网格员队伍、“周六调解日”“道德积分制”等机制,有效凝聚发展合力,提升群众满意度。通过多元共治、精准服务,共同构建起高效响应、群众满意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联动合作机制赋能振兴。发挥7家后方单位的资源优势,建立后方单位与片区精准对接机制,在政策争取、资金支持、人才培育、技术指导等重点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协同共建模式,全面提升对口协作实效。省委办公厅、青岛海关、大众报业集团等单位分别在项目资金、出口认证、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