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深入调研牟平区传统文化发展现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状及创新路径,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团委副书记刘晓萌、辅导员孙晋峰带领传媒学院“山溯古韵,海启新声”暑期社会实践队成员前往烟台市牟平区调研参观。
7月1日,实践队首先参观烟台市牟平区博物馆,队员们通过研读考古文献资料与观摩实物展品,深入了解起源于海洋的贝丘文化、璀璨的青铜时代以及以画像石刻为载体的汉代艺术等,梳理牟平自史前遗址至明清时期的历史文脉,并为馆内文物校对、整理工作开展志愿服务,通过拍摄文物影像、摘录展陈文字,全面收集牟平古代历史文化素材,开拓古文物保护的创新思维与视野。
(牟平区博物馆)
7月2日,实践队走进杜木匠非遗体验馆,探寻传统木匠技艺,深刻领悟鲁班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内涵。队员们通过专业讲解、视频展播及沉浸式体验,近距离观摩榫卯结构拼接技艺,亲手参与简单木作工具的操作实践,结合专业所学,将多元模式融入实践环节。深刻体悟“木作有语,一榫一卯皆蕴藏中国文化之美”的含义,领略非遗传承的价值意义,坚定了以实际行动守护传统技艺、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的决心。
(杜木匠非遗体验馆)
实践队走进“纸玲珑”四大发明基地,领悟中华文明瑰宝四大发明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并学习了解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的运作过程。实践队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印刷品的制作,从涂刷墨汁到拓印纸张的每一个步骤中切实感受古人蕴藏于传统技艺中的智慧光芒。
(“纸玲珑”四大发明基地)
实践队踏访彭氏菜根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领略农耕文化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实践队员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亲手制作胶东花饽饽,体验非遗面塑工艺。队员精心打磨作品的同时,深刻感悟到踏实肯干、精益求精的匠心理念,已经悄然浸润他们的心田。
(彭氏菜根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实践队走进牟平区文化馆,通过展板研读、实地参观等方式,深入了解从梅花摔手螳螂拳、棒槌花边制作技艺等省级非遗,到养马岛传说、胶东花饽饽习俗等地方各级非遗项目的起源、传承与发展,充分掌握非遗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牟平区文化馆)
7月3日,实践队前往牟平区中华老报馆,从600多份珍贵的馆藏老报纸、老期刊中,深入探寻我国近现代报业发展脉络。队员们亲手触摸泛黄的纸页,感受传统印刷工艺的精妙,体悟铅字时代报人的工匠精神,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老报纸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重要价值。
(中华老报馆)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建设与教育,弘扬其核心思想与精神,是续文脉、提素养、强软实力及育新风的关键。社会实践队员们将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以文化自信为内核,借助多样传播载体,扎根基层土壤,用所学助力文化延续,以奋进姿态夯实文化传承根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在守正创新中行稳致远、历久弥新,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曲佳怡 成姝娴)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