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一项数据,国家高新区以0.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约全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即便在疫情等复杂因素影响下,国家高新区也表现出强劲的抗风险能力和逆势增长势头。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高新区在逆势增长方面也表现不俗。仅从资本市场一域来看,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已有8家企业成功上市,保持“平均每月一家上市企业”的增长态势,上市公司数量位居中西部第一。

在今年的“中场时刻”,各地上半年“成绩单”出炉,围绕高新区的工作会议密集召开。7月底召开的2022年上半年四川省高新区运行情况通气会就指出,四川将指导和支持国家高新区强短板、补弱项,力争国家高新区实现在全国排位进位争先。

从多个层面的密集行动来看,国家高新区已成为直击当前复杂局面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的“拼经济”重要场域。

▲成都高新区

舞好发展“龙头”

全年引进重大项目及高能级项目35个以上

近期,成都市委工作会议召开。在经济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窗口,成都以首位城市的担当,把“拼经济”摆在最突出的位置。

“拼经济”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成都高新区表示,将坚决落实成都市委“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四大结构”优化调整、“五个走在前列”要求,以建圈强链思维全力以赴拼经济抓项目,努力舞好成都市发展“龙头”。

在千方百计“稳增长、保运行”的部署基础上,成都高新区还提出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并立下“军令状”:确保全年引进重大项目及高能级项目35个以上。

事实上,年初的布局就已谱写“拼经济”的前奏。今年初,农历虎年春节假期刚过,成都高新区赓即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作为助力企业发展的重磅举措,会上对外发布了《成都高新区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计划》。

为推动“稳经济”政策再细化再落实,成都高新区上半年积极响应,进一步加大助企纾困帮扶力度,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不断创新举措、精准施策,帮助企业稳经营、渡难关。

这其中,不得不提税费服务数字化。成都高新区税务局打造研发加计扣除“便捷享”品牌,推动税收优惠政策精准、便利、快捷直达市场主体。在助企纾困的宏观形势下,研发加计扣除“便捷享”覆盖4516户企业,税前扣除金额220.89亿元,优惠金额首次突破两百亿元大关,有力支持企业发展,获得国家税务总局的经验推广。

作为惠企纾困的再度“加码”,成都高新区发布促进市场主体稳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10条,涉及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帮助企业稳岗引才、加大企业融资纾困、援助企业稳定运营、加强企业服务保障五个方面。自政策出台以来,成都高新区加快落地兑现。从兑现方式来看,本着最大限度避免企业准备过多申报材料、审核流程过长的问题,将采用“免申即享”“全流程移动化”等多种简易申报方式,力求最快最简便将资金兑现到企业。

▲成都高新区科技金融大厦

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发展

平均每月诞生一家上市企业

作为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区域,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新增上市企业数量再创新高,新增上市企业8家,其中4家登陆科创板,并诞生区内首家北交所上市企业。

高新区是创新型企业汇聚之地,科技创新企业股权融资需求强。这也成为成都高新区统筹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关系的“关键招”。

为契合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成都高新区创新推出中西部首款政策性投贷联动产品“股债通”,建立完善从1年期500万元到3年期5000万元梯度政策性信贷产品链。

据悉,“股债通”产品是成都高新区面向拟上市企业进行市场化探索的创新型投贷联动产品,也是四川省首款政策性投贷联动产品。这一投贷联动的创新模式,可有效帮助企业获得大金额长期限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防止股份过早稀释,加速企业上市进程。

同样极具创新意义的,还有“金熊猫科技企业创新积分评价系统”专属定制信贷产品“积分贷”,这也是成都高新区在疫情影响下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问题的又一创新实践。

“积分贷”产品的推出,依托的是“金熊猫科技企业创新积分评价系统”这一科技企业投融资平台。作为首批13家试点国家高新区之一,成都高新区获批在全国率先试点开展“金熊猫创新积分”工作。在此基础上推出的“积分贷”产品具有一键授信、积分抵贷款、积分省利率三大特色,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线上一键精准推送授信额度+线下流程享绿色通道”,让“金熊猫”积分企业便捷高效地获得融资。

未来,“金熊猫科技企业创新积分评价系统”将按照科技部火炬中心关于开展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十百千万”专项行动的部署,对接更多金融机构,持续打造“积分贷”金融产品和“积分投”融资场景,深化投融资服务,不断为企业科技攻关注入动力,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了赋能科技企业成长,成都高新区持续强化金融服务。一方面,建立起科技创新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桥梁,创新精准推送链接机制,推出成都高新区股权投融资信息线上“直达通”服务,每月推送近期股权投融资信息、优质项目介绍及天使母基金动态,为区内科技企业提供项目展示平台,为投资机构拓宽项目获取渠道;另一方面,则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今年成都高新区将设立总规模达10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首期出资15亿元,广泛征集邀约优质早期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进行资本合作,共同设立天使子基金,形成超过30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群,重点扶持优秀初创期科技型企业。

▲京东方成都车载显示基地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首推企业登记“零接触”清单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保主体扩需求

客观来看,疫情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根据成都市委工作会议要求,要加快建立疫情常态化防控特别是与应急状态相适应的经济运行保障机制,推动城市“防疫闭环”与“发展闭环”并行。

据了解,成都高新区将慎终如始“防疫情、固防线”,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助企纾困保供稳链,开展“三提升两服务”行动,出台“8+4+5”重点产业链配套政策,“一企一策”解决物流保障问题。

在创新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经济发展模式方面,成都高新区在前期试行企业登记“零接触”基础上,在四川率先推出企业登记“零接触”服务清单,将公司设立登记等38项登记注册事项纳入清单管理,申请人可通过四川政务服务网、营商通APP、成都高新区企业智慧登记系统、微信公众号、自主申报机等“非接触式”渠道,结合免费邮寄、自助打印等服务,自助办理清单上涉及的登记注册业务,全程实现“不见面”。

为了推动消费回补、消费力释放,成都高新区还发布了《关于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商贸服务业提质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推出支持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适配需求释放消费潜力、完善商业服务布局、提升保障服务等4个方面共计12条措施,既包含商贸业企业规模增长梯度奖励、首次入库奖励等“稳增长”措施,也明确提出支持商业运营单位分业改造、支持商业主体争创示范试点等方向性引导政策,两年有效期内支持金额超两亿元。

这一政策的出台,既填补了成都高新区多年来商贸服务业专项政策的空缺,也将一定程度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商贸服务业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恢复信心,有效助推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成都高新区加快打造城市消费新中心。

▲“国聘行动”全国高新区火炬专场在成都高新区启动

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

打造人才的筑梦圆梦之地

所谓科技,很多都是变不知为已知、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探索原来没有干过的事情,所以需要示范、带动和辐射。过去30余年时间,成都高新区便为此而生。

去年,成都高新区启动“揭榜挂帅”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岷山行动”计划,明确未来5年将投入300亿元建设50个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激发区域创新创造活力。实施一年多来,“岷山行动”计划已取得初步成效,多个揭榜项目获得融资。

简单来看,“岷山行动”计划就是要在不同细分领域,聚焦前沿,突破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孵化未来产业。作为培育城市标签级科技领军企业的重要抓手,“岷山行动”计划改革经验作为四川省唯一一例入选了2021年科技部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今年5月,成都高新区发布“岷山行动”计划第二批揭榜项目,省内外52个顶尖团队参与角逐,最终5个揭榜项目脱颖而出,涉及电磁环境适应、柔性电子、智能传感、生物芯片、新航电等5个方向新型研发机构。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要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已是城市发展的共识。在成都高新区,“让能者上”的“求贤令”还在更大范围发布。

先是成立西部“猎头谷”,推出第二批百万年薪榜,以培育猎头机构吸引高端人才;推出第二批企业博士后站点招才榜、全国首创“个人申报、企业评价、政府采信”职称开放融通评价举措,鼓励企业自主培育人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紧接着,又迎来“国聘行动”。从今年6月起,成都高新区开启智汇高新“稳就业保就业”专项招聘行动。按照计划,将实施“产业引才、帮扶送岗、校园招才、园企助聘”4大行动计划,今年年底前将举办超400场招聘会,确保“月月有专场、日日有招聘、时时有服务”。从一揽子求贤之举可以看出,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成为成都高新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质量发展是从要素驱动更多地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为给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理想栖息地”,打造人才的筑梦圆梦高地,成都高新区瞄准建设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区,以“国际人才城、国际人才港”为发展核心载体,打造1平方公里“国际人才公园”,形成“一城一港一公园”的国际人才集聚空间体系,打造服务中西部、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国际化人才重要枢纽。

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在改革探索、强化创新、吸引高端人才、全链条孵化、国际资源集聚辐射等方面持续发挥作用。进入今年经济“下半场”,如何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机遇,如何持续增强抗风险能力,仍是成都高新区需要发力的重点。

编辑:昌思荣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