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天下安。9月23日,秋分如期而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四立两分两至”之一,秋分的到来,与秋粮丰收紧密相关。

进入9月,成都平原水稻陆续进入收获期。由于高温期间加强田间管理,农户保水到位,金黄稻浪随风翻滚,水稻颗粒饱满。

除了田间地头的丰收景象,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成都现代都市农业馆也如期在位于天府农博园的丰收节四川成都主场开馆。

▲成都现代都市农业馆。(央广网发 新津区 供图)

讲究可持续性

打造成都现代都市农业的会客厅

作为本届丰收节四川成都主场的重要场馆之一,成都现代都市农业馆位于天府农博园创新林盘·青苗1号馆,以“公园城市、天府田园”为主题。

通过鲜活案例和沉浸式场景,该展馆总结提炼成都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路径、经验和成效,绘就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画卷,诠释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丰硕成果。

在展馆一层,主要采取实物和影像资料、场景案例的形式,展示成都现代都市农业在“严守耕地,稳粮保供”“科技引领,产业复合”“城乡融合,互促共荣”“深化改革,推动振兴”等四个方面所做的创新探索与取得的成效。

在展馆二层,重在沉浸式场景体验,打造了“米袋子、菜篮子”体验馆、农业科技创新馆、城乡融合馆三大主题场景,让参观者切身体验成都现代都市农业的魅力。

据了解,成都现代都市农业馆将会成为一个长期运营的永久性展馆,不断展示成都现代都市农业的华美画卷。在未来,该展馆将会不断动态完善展陈品类、创新展陈方式、举办特色活动,以长期运营的思路将这里打造成为成都现代都市农业的会客厅、可持续的展览空间、承载科普研学功能的体验场所。

▲成都现代都市农业馆。(央广网发 新津区 供图)

突出“科技范儿”

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等场景“扎推”

据了解,本届丰收节上,成都打造了很多场景。

在成都现代都市农业馆中,就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核心技术。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育种加速器的成果,体现了四川近几年在育种加速器方面的创新成果。

事实上,这不是该加速器成果第一次面世。2021年10月,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支持研究的“无人植物工厂水稻育种加速器”便已首次亮相。在这里,稻子从插秧到收获只需60天左右,比在常规大田的生长周期整整短了一半。一系列的实验表明:育种周期缩短了,亩产提高了,品质也不错。

此外,成都现代都市农业馆此次还展示了在家里厨房的无土栽培、立体栽培,以及一些家庭小装置生产蔬菜、食用菌。通过这些场景的打造,体现了把农业技术植入城市、拓展农业耕作空间等相关成果。

据了解,在该展馆一层“科技引领,产业复合”版块,对建设现代种业,及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智慧农业发展等方面成果多有着墨,展示了成都实施建圈强链行动培育产业生态,构建“4+6”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成都现代都市农业馆。(央广网发 新津区 供图)

彰显内涵和特色

先行村“营村”经验“搬”进展馆

在成都现代都市农业馆的“城乡融合,互促共荣”版块,聚焦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等,介绍了郫都区青杠树村、蒲江县明月村、崇州市竹艺村等先行村的“营村”经验。

农村是公园城市的生态基底、地域文化的根脉所在。获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明月村,就是一个因艺术而“点亮”的诗意乡村。

“十年前,我们活化利用了一个老窑,后来带来国际陶艺村的规划,将乡村文化资源变成文创和文旅产业。”蒲江县明月村总规划师施国平表示。

明月村是隋唐茶马古道及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皈宁驿站,唐宋以来就是民用陶瓷(邛窑)的重要生产区,陶艺文化底蕴深厚,村内有古窑4口,其中明月窑有300多年连续烧造历史,被称为“活着的邛窑”。

随着文创吸附效应不断放大,如今,明月村已引入50个乡村文创旅游项目和100余名艺术家、文化创客落地创业。这里,已经成为以陶艺手工艺为主的文创项目和文化创客的聚集地。

竹艺村位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崇州市道明镇,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而得名。坐拥道明竹编和连续举办多届的“赏花节”两大金字招牌,竹艺村通过盘活林盘来建设乡村公园,保护川西林盘的文化形态,注重原村落存续的空间肌理、历史环境、生活方式的综合保护,坚持不砍树、不拆房、不填塘“三不原则”,将川西建筑形态用竹艺创意表达,推进乡村建筑艺术化、乡村生活美学化。

近年来,成都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聚焦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协调推进、互补互促,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编辑:王颖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