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梨园公园,暖阳融融洒落。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在权益保护、防范诈骗、家庭关系等领域面临诸多难题,数字时代下的网络安全风险更成为其困扰。为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传统美德,切实增强老年人法律意识、依法维权能力及网络风险防范能力,近日,城东区司法局依托10月全国“敬老月”这一有利时机,聚焦老年人金融风险规避、合法权益保障与网络安全防护需求,向“银发族”送上暖心普法关怀,稳稳撑起一把坚实的法律“保护伞”。
拆集资陷阱,护养老“钱袋子”。活动中,普法工作人员以“身边案例”为切入点,用家常话拆解非法集资常见套路,从“养老理财高回报”“免费旅游”等虚假宣传,到“熟人介绍拉投资”“免费讲座藏陷阱”等诱导手段,逐一揭示法律风险。同时,重点讲解《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非法集资的界定标准与法律责任,明确“承诺保本保息均不可信”“陌生投资需多核实”等核心要点。现场通过互动问答,帮助老年人辨别“正规金融产品”与“非法集资”的区别,引导他们牢记“不轻易相信高回报、不盲目参与陌生投资、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的金融防骗“三不原则”,守护养老“钱袋子”。
普网络安全,防数字“陷阱”。鉴于老年人是被网络诈骗的高发群体,特别设立网络安全法律咨询平台,由青海松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提供“一对一”服务。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拆解虚假理财、冒充亲友借钱等常见诈骗套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要求,明确强调“不转账、不泄密、不点不明链接”的关键要点;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详细讲解手机权限设置、信息保护、识别钓鱼网站等实用技巧,助力老年人填补网络安全方面的认知盲区。律师们还耐心解答老年人提出的“陌生验证码处理”等问题,并为他们提供学习渠道。不少老年人表示,“现在使用手机更加安心了”,活动切实解决他们在数字时代的安全顾虑。
讲权益法规,筑晚年“防线”。普法志愿者针对老年人关心的赡养、医疗、消费问题,系统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重点条款。在赡养责任上,明确子女应履行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义务,告知可通过社区调解、法律诉讼应对“子女不赡养”“赡养费纠纷”;在医疗权益方面,讲解医疗机构应尊重老年人就医选择权、医疗费用透明化,帮助其避免“过度医疗”“虚假诊疗”陷阱;在消费者权益方面,结合“老年保健品虚假宣传”,强调“七天无理由退货”“消费者知情权”,指导侵权时留存证据,拨打12315、12348热线求助。现场发放图文结合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资料,让法律“护身符”看得见、用得上。
此次活动通过互动交流,将各类法律知识送到老年人身边,让法治与安全意识融入其日常生活。这一举措既传播法律知识,又传递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尊重。下一步,城东区司法局将持续探索新颖多元的普法方式,使法治知识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老年人的晚年幸福生活筑牢法治根基的同时,切实增强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安全感。(来源:城东区委宣传部)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