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生态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协同难题,持续优化辖区营商环境,聚焦“招商前端介入、审批提质增效、企业精准帮扶”三大关键领域,创新构建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推动生态环境管理从“事后监管”向“事前主动服务、事中提速增效、事后跟踪帮扶”全链条升级,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促进、协同共赢。
打造“招商+环保”联动模式,实现环评服务前置。打破部门信息与业务壁垒,将环保服务嵌入招商引资全流程,建立“招商+环保”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互通、服务前置,从源头规避企业环保合规风险。一是信息实时共享,区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在招商洽谈初期,第一时间将拟引进项目的投资主体、建设内容、选址意向等核心信息精准推送至区生态环境局,确保环保部门提前掌握项目动态。二是前置精准指导,主动对接项目单位,围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符合性、环评类别判定、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等核心问题提供一对一指导,避免企业走“先建设、后整改”的弯路。三是重点项目预评估。针对新能源电池回收、大型全封闭商砼站、新型固态电池研发等重点项目,专项出具《环评办理建议清单》,明确审批路径、污染防治重点及生态准入条件,有效规避后期整改成本与时间损耗。
推行“全流程透明化”公示,保障权责清晰。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将环评审批“阳光化”作为提升政务服务质效的核心抓手,在城东区人民政府官网实现审批进度全过程公示,严格落实“三公示”制度,即“项目受理后1个工作日内公示受理信息,拟批准前3个工作日内公示审批意见,审批完成后24小时内公示最终结果”,分阶段动态更新进展。此举既杜绝“暗箱操作”,让企业实时掌握审批节奏、合理规划项目推进计划,也为公众参与生态监督提供便捷渠道,显著提升审批公信力。
建立“环保+经济”协同机制,推动存量企业绿色转型。聚焦辖区企业绿色发展需求,推动环保治理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减污”与“增效”双赢。例如,针对青海天驰建设集团沥青搅拌站“环保设施老旧、污染治理效率低”问题,经环保技术指导与政策解读,企业实施“4000型环保整体式设备更新+堆料场全密闭改造”,预计改造后粉尘排放量下降50%以上、噪声达标排放,同时设计年产能预计提升300%,真正实现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通过以上三项举措,推动全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效率显著提升,企业项目落地加速。2025年以来,累计完成7个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所有项目均在法定时限内提前5—7个工作日办结,有效减少项目“等批待建”时间,推动新能源、商砼等重点产业快速落地,为辖区经济注入绿色动能。(来源:城东区委宣传部)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