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卡湖盐,来自亿万年时光的沉淀,饱含自然结晶的纯粹,风从青藏高原将阵阵自然咸香吹向祖国大地,以高原臻品飨大江南北之食客。

茶卡原生湖盐在包装线

历史之久 沉淀岁月风华

茶卡湖盐开采历史悠久,最早可推到秦汉时期,因颜色白中泛青,一直以来也被称为青盐。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有开采,且已在西北、中原地区享有盛誉,而且在《晋书》《隋书》中,也多有记载。

现代化生产车间

《西宁府新志》上也有过这样的记载:“在县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围有二百数十里,盐系天成,取之无尽。蒙古用铁勺捞取,贩玉市口贸易,郡民赖之”。《本草纲目》《红楼梦》中,都有青盐药用洗漱的记载,明朝医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西海有盐池,所产青盐即可明目、消肿。”清雍正二十七年(1749年),茶卡盐湖的盐纳入政府管辖开采。

原盐开采

清朝的乾隆皇帝,漱口食用都少不了它。据说有一次进膳时味道欠佳,乾隆发怒,追问御厨,御厨只得实情相告:战乱断了宫里青盐来源。乾隆当即下令大开青盐,于是,乾隆二十八年制定了《盐律》,大约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开始,清朝政府就设立了盐务局,组织对盐湖进行大规模开采,并储藏官府垄断经营下的茶卡盐,盐务局的出现,是清政府开始对青海茶卡盐湖垄断经营的标志。同时,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盐源地,茶卡湖盐曾通过驼队远销西域,从驼铃阵阵、络绎不绝的盐马古道,到汽笛声声、欣欣向荣地走向世界。

自然之纯 孕育调味本真

茶卡湖盐来自“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东部——遥远的青海,神秘的北纬36°线上的茶卡盐湖,那里海拔3100米,被称为“天空之镜”,是柴达木盆地有名的天然结晶盐湖,是高海拔、无污染的天然露天食盐矿。

茶卡湖盐的形成经历亿万年时光的自然沉淀,青藏高原日晒强烈、干燥、蒸发量大的气候,使得这里的盐分浓度极高,同时也保证了盐的品质。盐层富含多种矿物质,不经过任何化学处理,保留最原始的纯净状态。同时,茶卡湖盐极易开采,只消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高原纯净风土的馈赠——天然结晶盐。

“盐系天成,取之无尽”“用勺子舀出,晒干就成。”在古人与今人变换之间,在铁勺与全自动机械变换之间,茶卡湖盐从未改变,依然是亿万年前的茶卡湖盐,唯一变换的是搬运工和搬运方式!

古人有的用铁勺捞取在集市口贸易,有的用铁勺捞取供自己享用,今天的茶卡湖盐顺应时代发展,将铁勺采盐升级为双刀轮采盐船采盐,毫无改变青藏高原湖盐特有的风味,也毫无改变纯天然、无污染的优良品质,青海湖盐、茶卡3100、茶卡湖盐三大系列17款产品,让食客的餐桌更加丰富多彩,让每一道菜都弥漫着大自然馈赠的诗意。

加工之简 搬运自然馈赠

双刀轮采盐船源源不断将盐盖之下的自然馈赠采出,通过运盐船运往岸边坨地,坨地的盐堆高耸入云,经过淋卤与晾晒,积攒咸鲜的浓厚风味,再经过“三洗三破”和无尘车间分类包装就成为丰富人们味蕾的上等食盐——全国盐行业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绿色食品A级产品,同时通过了国际清真和美国FDA等多项体系认证,绿色、天然、生态、健康品质的茶卡湖盐。

这里的每一粒盐都像微缩的雪花,在阳光下闪烁着淡青色的光泽,这是高原特有藻类与盐晶共生形成的自然现象。青海省文史学者程起骏说,这种盐,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

如今,达到食药级标准的数字化无尘生产车间昼夜不停,完全依靠自然结晶,不含任何抗结剂和添加剂,保留了盐湖最原始的风味和矿物质成分的茶卡湖盐源源不断产出,立袋包装、平袋包装,袋装、箱装,所有包装工序在全自动生产线上一气呵成,经过皮带运输和ABB机械手,被AGV自动导引叉车整齐排列,以品质优良,口味纯正走向国内外食客的餐桌。

匠心之守 守护舌尖安心

青海盐业茶卡制盐分公司为确保各类盐产品安全与质量,建立了食用盐质量安全电子追溯系统,接入了全国食盐电子防伪追溯服务平台,为每袋盐赋予“数字身份证”,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追踪与溯源。

从一池盐水到灶台烟火,茶卡湖盐的每一步都清澈可寻。当厨房里升腾起人间烟火,灶台上的茶卡湖盐便开始蠢蠢欲动,精美包装上那串独一无二的数字里有茶卡湖盐的成长之谜,扫码的瞬间便能回溯盐湖到餐桌的全部旅程,让食客用得放心、吃得安心。

清清白白做盐,与君共飨臻品!沉淀万年、自然馈赠的优良品质和纯物理加工、保留天然属性的工艺是茶卡湖盐最好的代言。(来源:西部矿业集团)

编辑:张海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