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有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入伏以来,高温炙烤着柴达木盆地的每一个角落,不见绿色的戈壁更为地表温度飙升再添“筹码”。奋战在青海油田昆仑山下的采油二厂干部员工战高温、斗酷暑,忙着洗井、拉油、巡检、碰泵……在百里油区掀起了盛夏里的生产热潮。
7月24日正午时分,在昆北采油区井场,采油工罗应虎和王永清手持工具,尽职尽责做好巡护工作,不让一丝“小毛病”扰乱油井上产节奏。尽管这里是离昆仑山最近的地方,但依旧热浪滚滚,似火的骄阳不仅暴晒着井场,更是将罗应虎的脸庞晒得黝黑,几滴汗珠挂在额头,后背的汗渍湿了又干,出现了点点白渍。
“高原戈壁的气候与内地不同,看着手机上显示的温度不高,可这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也让人扛不住,太阳晒得皮肤如同撒上了辣椒面一样火辣辣地疼。像我的眼睛受不住这刺激,就得戴个眼镜来调节光线。”罗应虎说着,指了指自己佩戴的眼镜,并表示和他有一样情况的人不在少数。
停歇间隙,二人咕咚咕咚地喝下一大杯菊花茶,大呼真是爽快,而后他们又急忙把管钳、盘根、扳手、棉纱等一应工具收拾好,揣着巡检记录本,开着皮卡车向昆北公寓驻地驶去。
盛夏的正午对于多数人来说,正是午休的好时间,而对于扎哈泉采油区的李雪峰来说,运油工作才刚刚开始。由于扎哈泉油井相对比较分散,每一口油井之间相隔较远,原油开采后需要每天用油罐车采集,因此每天往返于油井和基地是运行班女工们的工作常态。
运油罐车在戈壁中一路颠簸,路面上扬起滚滚尘土,若隐若现。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车辆终于到达油井所在地,李雪峰和驾驶员分别在油井储油罐和运油车上对接操作。李雪峰爬上高高的油井储油罐,一股股热浪混杂着原油的味道扑面而来……她有些吃力地转动阀门,控制阀门打开后,原油便通过管道汩汩地流进罐车内。
“拉油工作着实不容易,夏天还要接受蚊子‘围攻’。野外的蚊子十分凶悍,隔着衣服依旧能把你叮得到处是包。遇到春秋的风沙季节,就更难了,可能上一秒还风和日丽,下一秒就是黄沙漫天。遇到沙尘暴时,拉运车只能被迫停车原地等待,有时候一刮就是好几个小时,被困在车里哪也去不了。”李雪峰笑着说道。
而此时的乌南联合站内,输油气管线设备被晒得发烫,像个“火炉”。正在巡检的李甜甜可没工夫避暑,突发的数据故障需要尽快找到问题原因并解决。在来液阀门前,李甜甜手持对讲机,与监控人员核对着数据参数,随时准备好根据运行参数变化手动调节阀门开度,必要时还需要切换管线流程。
即便戴着安全帽、防护脖套,这“全副武装”的架势还是没能让李甜甜逃脱曝晒和蚊子的“袭击”。裸露的脸颊除了蚊子叮咬留下的红肿包包,还有被晒起的一层皮。“没什么,都习惯了。”12年的工作经历让李甜甜看起来很淡然。
“今年采油二厂新投运的乌南区块清洁替代工程、VOCs治理项目(二期)均在站内,新设备容易‘闹脾气’,我还得去光热场站看一下,懒不得。”解决了管线上的故障,李甜甜又有了新任务。晚上,躺在床上的她看着自己的微信运动步数,近20000步稳居好友第一名,只要上班这便是李甜甜的常态。
在一线员工战高温、斗酷暑的同时,采油二厂提前购置了西瓜、绿茶、菊花茶以及藿香正气液等防暑降温品,并第一时间送去生产现场。同时,还积极加强夏季高温防中暑、防食物中毒等管理,为员工安全工作、健康工作保驾护航,更为油田高质量发展加油鼓劲。(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 朱丽 陈双 供稿)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