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的长河中,地方文献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地域文化的发展轨迹。多年来,青海省图书馆始终致力于收集、整理、保护、挖掘和传播青海地区的优秀文化资源。

截至2025年,青海省图书馆收藏清末至今各类青海地方文献图书、报纸和期刊共计1.4万种3.2万册(份),地方民国文献资料500余种1千余册、少数民族文献7000余种近1万册、各类音像资料1千余件及大量珍贵手稿、家谱,涉及青海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等各个方面,是研究青海地区历史沿革的重要资料宝库,在推动青海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时代青海发展成就文献展

近年来,青海省图书馆从强化软硬件建设着手,探索出一条“存藏—修护—活化”的珍贵地方文献保护利用新路径,努力将青海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文艺创作呈现给广大公众。一系列扎实举措,让馆藏珍贵地方文献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全方位展示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不断增强青海优秀文化在全国的辨识度与影响力。

筑牢根基,构建文献保护新体系

协同聚力,广拓文献征集版图。近年来,青海省图书馆积极构建多方合作网络,与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社科院、省文联和地方文联等部门单位加强合作,同时扩大宣传,让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经过不懈努力,征集的地方文献种类和数量逐年递增,现已初步建立起省内地方文献征集体系,文献收集渠道不断畅通。硬件升级,打造优质存藏空间。依据新增文献种类及读者阅读需求,青海省图书馆对地方文献阅览室空间布局和硬件设施进行全面扩容优化。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图书馆建立古籍修复中心,购置一批专业修复工具、材料和设备。标志着省图书馆文献修复保护能力迈上新台阶。2023年,修复中心获评“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存藏的文献重获新生,延续着历史的记忆。

本土学者作家手稿

创新驱动,激发文献资源新活力

科学修复,延续文献历史生命。近年来,青海省图书馆持续推进珍贵文献保护和修复,有效实现资源活化利用。青海省图书馆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大规模文献脱酸工作,凭借专业的技术团队和科学的处理方法,完成2万余页地方民国图书和报纸的脱酸工作,这一开创性举措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多元创新,破解保护利用矛盾。为有效解决珍贵文献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青海省图书馆积极探索创新路径,对2千余页地方民国报纸和期刊进行复制再造,并完成4.4万册珍贵期刊保护和装订工作,大力推进珍贵地方文献数字化项目,完成11万页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珍贵文献数字化工作,实现保护与利用并重;同时,以整合馆藏珍贵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为契机,着手建设青海珍贵文献智慧化平台。

馆藏珍贵地方文献

特色引领,塑造文化自信新地标

为彰显本土文化底蕴,传承地方特色文化,青海省图书馆精选各类文献资料1.3万余册(份),设立4个地方文化主题特色展示平台。

聚焦本土,展现学术文学风采。设立本土作家学者专题书架,展示本土学者作家的著作和手稿800余件,成为广大读者了解本土学术与文学成就的窗口。汇聚精品,彰显青海文学地位。特设获奖图书阅览室,汇聚1700余册获奖文学精品。青海省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杨志军的长篇小说《雪山大地》、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者索南才让的中篇小说《荒原上》均有收录。传承经典,搭建国学文化桥梁。精选1000余册国学经典和相关研究著作打造国学阅览室,搭建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桥梁。突出特色,弘扬多民族文化魅力。为突出多民族地区特色,青海省图书馆依据馆藏地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开设少数民族文献阅览室,共收藏1万余册(份)藏文、蒙文等少数民族图书、期刊、报纸。

本土学者作家专架

阅读推广,谱写文化传承新篇章

结合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与“冬春季文化旅游惠民活动”“4.23世界读书日”“中华晒书节”等活动节点,开展一系列青海历史文化阅读推广活动,让尘封的珍贵地方文献真正“活”起来、“走”出去。“传承经典·共护文脉——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走进省内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高校师生心中。围绕“《永乐大典》中的青海”主题举办的文献展,带领公众探寻青海在历史典籍中的印记,加深了公众对青海地区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春节期间开展的“金蛇迎春·非遗印福”雕版印刷拓印体验活动,让读者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围绕“青海是我们祖国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的主题,精选60余部具有代表性的珍贵地方文献,全面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从社会经济建设实现蓬勃发展,到生态安全保护迈出坚实步伐,再到民族团结奏响和谐乐章等各个方面取得的发展成就。

雕版印刷拓印体验活动

人才筑基,培育专业发展新动能

专业人才是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的核心力量,青海省图书馆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引进地方文献领域专业人才,不断充实工作队伍。2024年,招录2名文献修复人员,专业人员增加至3人,文献修复保护力量显著增强。同时,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明确人员分工,古籍保护和地方文献工作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工作质效显著提升。在人才培养方面,青海省图书馆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近年来,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线上线下各类学习培训百余场(次)。组织修复人员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古籍修复方案编写制作高级研修班”,提升古籍修复综合水平;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指导下,邀请云南省古籍修复中心高级修复师担任“青海省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指导。

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讲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海省图书馆将继续秉持初心与使命,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创新的工作思路、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持续推进地方文献工作高质量发展。未来,青海省图书馆将在拓宽文献征集渠道、加强文献数字化建设、实现资源活化利用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挖掘青海珍贵地方文献的价值,为青海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高原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海力量。(来源: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汪晓青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