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6月10日消息(记者张海东)6月10日,又到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佳节。走进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索兰卡民族工艺品青绣工坊,这里的主人胡兰索卡带领着员工一起制作民族特色的土族香包,香草的芬芳扑鼻而来,色彩绚丽的各色香包让人赏心悦目。

视频拍摄制作:张海东

据胡兰索卡介绍,端午节前夕是传统香包销售的旺季,很多游客纷纷慕名而来选购土族特色盘绣香包及饰品,同时也有不少网上订单,每天绣娘们都要加班加点制作,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胡兰索卡带领周边妇女学习传承盘绣技艺(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土族盘绣是“青绣”中最主要的绣法之一,历史悠久,“两针两线”针法独具特色,盘绣的图案构思十分奇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盘绣的图案和花样有几十种,如太极图、五瓣梅、人物像等等。在不断地传承中形成了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等特征,成为土族及其先民极具标志性的艺术特点。土族盘绣随着民族服饰的发展而产生,又因特殊的婚俗而促进。民间艺人口传身教,代代相传,以母女传承为主。千余年来,在不断地传承中,传递着本地民族文化和精神。2006年土族盘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胡兰索卡展示土族盘绣香包(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精美的土族盘绣(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互助索兰卡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现有绣娘110人,是一家主要以经营“青绣”(刺绣、盘绣)设计、制作与销售为一体,为助残、扶贫人员提供就业岗位的有限公司。公司2019年被青海省妇联命名为“青海省巾帼示范基地”,“青海省文化产业妇女手工制品示范基地”,公司创始人胡索兰卡于2019年被互助县文化馆评为优秀带头人,并于2020年被省文化厅授予“产业扶贫基地”。

近年来,通过“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即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制作,自主收购,由公司统一销售,实行利润全额分配的管理模式),年销售收入45万元,实现净利润13万元,贫困残疾人人均收入达8000元,让贫困农户增加了收入,加快了脱贫的步伐,为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和文化产业精准扶贫创造了条件。

互助盘绣是纯手工工艺(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据了解,互助县从事盘绣绣娘5000余人,具有法人资格的盘绣经营户34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绣娘500余人,建立全县绣娘信息台账并制定绣娘管理办法。2019年加工盘绣品约10万余件,销售收入2200万元。土族盘绣产品立足国内市场,远销海外,向世界展示土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胡兰索卡带领当地妇女通过盘绣走上致富路(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胡兰索卡在盘绣工坊展厅内忙碌(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胡兰索卡创办的盘绣工坊成为非遗传承的阵地(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编辑:汪晓青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