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气候系统稳定、水资源供应、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收支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地位十分突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关乎青海生态环境安全、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青海省委省政府认真研究,作出率先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决策部署,建设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示范基地。
2022年6月,青海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先行先试行动方案(2022—2025年)》。面对青海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重大任务,青海省气象部门坚持服务大局,紧盯关键环节,聚焦实际需求,立足特色领域,把稳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总航向”的同时,不断夯实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硬支撑”,强化业务“智能力”,打造服务“金名片”,扎实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先行先试工作行稳渐远。
先行先试 气象示范构建“12363”青海经验模式
青海省气象局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科技支撑部门,长期以来在青海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变化决策支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面对青海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重大任务,我们主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先行先试工作,对共谋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国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国家需求、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青海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林介绍。
3年来,青海省气象局全面融入、推进和助力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以主动互动联动方式强化协作联动。通过构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一机制”,打造集资源、技术、支撑为一体的气候变化气象科技创新和布局合理、平台集约、服务直通的新型省级气候变化研究型业务“两体系”,落实极端天气应对、“双碳”目标实现、清洁能源保护利用“三任务”,强化观测、本底、算法、资源、标准、考核业务工作“六基础”,夯实多方位、多角度、多手段的人才、制度、项目“三保障”的重要举措,发挥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示范作用,构建融入式发展格局,形成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先行先试“12363”青海经验模式。
3年来,青海气象部门气候变化工作呈现出高位推动、气象主动、部门联动的良好工作局面。应对气候变化科技资源更加集约、支撑更加有力、业务布局更加合理、平台更加集约,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服务保障气候与生态安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发挥。在提升气候变化监测评估业务能力,夯实气候变化服务工作“底座”的同时,带动高层次人才培育、高水平项目实施和高规格制度建设,气候变化保障能力更加强劲。
抢抓机遇 温室气体及碳监测评估支撑绿色低碳发展
青海省气象部门不断打造集资源、技术、支撑为一体的气候变化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成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产学研一体化的开放型创新共享平台。新建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大力提升青海省碳监测、分析及评估能力,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等国省战略需求,抢抓机遇,以温室气体监测评估能力提升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目的,助力青海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通过打造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完善温室气体监测体系,补全瓦里关温室气体监测要素,以高质量地基基准监测数据支撑卫星遥感真实性检验评估,建立天基、空基、地基一体化观测业务,形成卫星校验大尺度、高空探测高精度、地面观测多频次相融合的立体化监测体系。同时,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三可”碳核查系统,开发青海省碳源汇监测评估服务平台,开展温室气体本底数据质控筛分、人为碳排放与自然碳通量同化反演、多元碳卫星数据融合和星地校验评估技术研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行动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在提升绿色低碳发展决策服务能力方面,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开展碳中和评估和减排行动有效性评估,分析青海省碳中和潜力,动态分析温室气体及碳排放时空变化规律,“碳达峰、碳中和”精细化专项服务,自2022年起编制《青海省温室气体监测公报》《青海省碳源汇监测核查评估报告》等系列服务材料8期,实现了碳源汇和绿色发展的常态化监测和评估机制,为青海省践行国家碳中和重大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我们紧紧围绕国家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战略,高位推进,协同各方、凝聚合力,先行先试,为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为全国提供应对气候变化青海经验和青海方案,”青海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润祥说。(来源:青海省气象局)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