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同德县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切某等14人国家司法救助案”,成功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农业农村部联合选编的司法救助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典型案例,且为全省唯一入选案例。该案例既是同德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论述的实践成果,也是县委统筹司法资源、破解民生难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治理成效的体现。

以多元发力筑牢乡村防返贫底线。2022年11月,同德县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导致4个农村低保户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离世,家庭中10名未成年子女与3位老人失去生活来源。由于肇事方经济困难,无力承担赔偿责任,4个家庭面临因案返贫的困境。同德县委高度重视,确立“司法救助为主、多部门协同为辅”的工作思路,统筹检察院、教育局、民政局、妇联、乡村振兴局等8个部门及关工委等单位,构建“信息共享、责任共担、措施共推”的协同机制,统筹启动“1+N”多元救助机制(“1”指检察院发放40万元司法救助金,解决群众燃眉之急,“N”则是各部门联动落实帮扶措施),教育局落实“三包”教育政策保障10名未成年人就学、民政局将3位老人纳入低保兜底保障、妇联开展心理疏导与技能培训、关工委额外发放4万元救助金,形成“资金+政策+服务”的全方位、长效化帮扶体系。

以创新举措契合乡村振兴大局。县委统筹建立“县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上下联动推进”的工作模式,打破部门壁垒,实现司法资源与民生服务资源的高效整合。从“被动等待”到“主动服务”的转变,以及“移动听证”“1+N”多元救助机制等创新举措,既提升了救助效率,又确保了帮扶的精准性与长效性。通过解决4个家庭的实际难题,有效防范因案返贫风险,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高度契合,切中民生保障与乡村发展的核心痛点。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增强了群众对司法机关与地方政府的信任,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治理难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以实效打造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同德样本”。通过发放40万元司法救助金与各部门联动帮扶,4个面临因案返贫的家庭彻底走出困境,10名未成年子女的就学得到稳定保障,3位老人纳入低保兜底,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生存困境全面解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同德县主动将司法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大局,通过司法救助手段防范因案返贫风险,既彰显了司法的温度与力度,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实现了司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该模式有效解决了特殊地域的治理痛点,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参考,打造县域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同德样本”。(来源:同德县委宣传部)

编辑:张海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