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5月22日消息(记者汪晓青)5月22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气象公报(2023年)》(以下简称《公报》)发布,这是自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连续第7年发布《公报》。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气象公报(2023年)》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据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田剑介绍,2017年体制试点启动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将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纳入国家公园示范省战略,全面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当前正在全力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创建工作。青海省林草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与青海省气象局已连续6年联合发布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气象公报,为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蒙新高原、黄土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和西北诸河重要产流地,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在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气候调节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据青海省气象局总工程师伏洋介绍,《公报》对2023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评估,主要涵盖气候状况、水资源状况、植被生长状况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四部分内容。
冬日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寺沟管护站区域(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公报》提到,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与近十年平均相比,年平均气温偏高,年降水量偏少,年日照时数偏少。2023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年平均气温为0.8℃,与近十年(2013—2022年)平均相比,偏高0.5℃;年降水量为353.0mm,与近十年平均相比,偏少24.1%;年日照时数为2521.3h,与近十年平均相比,偏少4.8%。
其次,典型冰川面积和冰储量缩减、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减小,积雪面积增大、积雪日数减少,土壤水分偏少。八一冰川、岗格尔肖合力冰川以及团结峰冰川面积和冰储量,与五年前(2018年)相比,分别减少3.7%~11.6%、3.7%~11.1%,均呈缩减态势;园区祁连站和门源站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与近十年平均相比,分别减小0.8cm和15.9cm;2022/2023年积雪季园区累计积雪面积,与近十年平均相比,偏大33.3%,平均累计积雪日数,与近十年平均相比,大部偏少5~10d。
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的野生羚羊(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植被覆盖度增加,草地生育期延长,草地产草量持平。2023年生长季园区植被覆盖度平均为47.7%,与近十年平均相比,增加2.7%;与近十年平均相比,草地生育期整体延长10d以上,草地产草量大部地区持平。此外,园区内野牛沟草地生态系统整体表现为碳汇,园区大部水源涵养服务能力有所提升。园区水源涵养服务能力指数均值为115.9,与近十年平均相比,增大6.1。
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境内(央广网记者 张海东 摄)
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旨在呼吁各方采取具体行动,制止和扭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祁连山是我国三十二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希望以此次发布《公报》为契机,积极响应主题,带动更多人关注国家公园建设、关注生态保护事业,为国家公园建设、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凝聚共识、汇聚合力。”田剑说。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