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拍摄制作: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央广网西宁7月24日消息(记者汪晓青)夏日,行走在高原城市格尔木,花园绿地点缀于市区,街巷绿意环绕,行人自在穿行,好不惬意。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茫茫荒野,风沙戈壁。

格尔木市位于青海西部、青藏高原腹地,干旱少雨、风沙较多,且土质多为盐碱地,这样的环境,使得绿化种树十分艰难,雨水也就格外珍贵。

“格尔木降水较少,我们不想浪费一滴雨水,想让城市绿意更浓,韧性更强,呼吸更舒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格尔木海绵办)副主任、市住建局副局长李平说。

格尔木市属于典型的大陆性高原气候,高寒干旱,少雨多风,年平均降雨量低于50毫米,年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水生态敏感脆弱。

为了更好地利用降水资源,格尔木海绵办通过建设公园绿地、城市公共绿地、海绵小区等,想方设法把雨水留住,把雨水用好。

格尔木市区的下沉式绿地(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原先种树的时候,路缘石垒得很高,但其实这并不利于雨水流入绿化带。通过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我们建设了下沉式绿地,给路缘石开孔,做了雨水箅子的离线式改造,透水铺装,做了溢流井和雨水立管断接等,尽可能将降雨资源化利用,节约地表水灌溉。”格尔木市海绵办工作人员贺君说。

自2022年5月,格尔木市成功入选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开展的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格尔木不断深植海绵理念、强化规划引领、依托项目建设,系统化全域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目前,格尔木共谋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72个,2022年完成26个,2023年完成26个,2024年谋划的20个项目正在建设中。而今年,也是格尔木开展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的收官之年。

渗井设施(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开孔的路缘石便于雨水流入绿化带(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我们陆续开展了中心苗围及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建设项目、城市绿地口袋公园建设项目、将军楼绿地绿化提档升级及海绵化改造项目、道路绿化工程、渔水河生态治理及绿地建设项目、居住小区建设项目等,坚实打好示范城市建设基础,并辐射扩展到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李平说。

眼下,格尔木市正在开展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这也是格尔木市海绵城市建设结合民生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李平告诉记者,通过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建设下沉式绿地,降低绿地高度,路面雨水就可以直接流进绿化带,可以把降雨用于绿化灌溉,对小区路面养护也有好处。有些老旧小区的道路有破损,改造为透水铺装的设施,更新路面的同时可以消纳雨水。此外,再补种补栽上绿植,既打造了优美的小区环境,也实现了小区海绵化的建设。

市区里的下凹绿地(央广网发 格尔木海绵办供图)

新建小区附近的透水铺装(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建设海绵城市关涉城市排水防涝、河湖联通,也是提升群众幸福感、补齐民生短板的务实举措。

“格尔木是高原干旱地区,建设海绵城市,我们首先考虑的是雨水资源化利用的问题,让雨水渗透到就近绿地进行消纳,用于灌溉水源的补充,然后是排水和城市防内涝的问题。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提升城市整体品质和生态环境,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防止城市内涝,增加城市韧性。”李平说。

近期,有关“南北方绿化带差异”的话题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而对于干旱少水的格尔木来说,只要是存活的、充满绿意的绿化带,都是极好的绿化带。

李平告诉记者,以前格尔木市栽种最多的树种是杨树,如今随着生态环境的治理改善,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等,格尔木的自然环境有了极大改善,适种树种也逐渐增多。如今街巷里栽种的刺玫、山杏、丁香等,都会依节气开花结果,给城市增添了许多绿意和芬芳。

当前,是格尔木开展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的收官之年,各相关部门正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全域谋划、系统施策、因地制宜,抢抓海绵城市建设黄金期、发展期、窗口期,高质量实施好海绵城市项目。

抵过风沙,耐住高寒和干旱,矗立于高原戈壁的格尔木正在用力“深呼吸”,这座城市也将变得更绿色,更水润,更宜居。

编辑:张海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