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11月21日消息(记者汪晓青)在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标准化蔬菜大棚里,清晨的露水还挂在彩椒的褶皱上,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采摘着辣椒。而在龙羊峡库区,刚捕捞的三文鱼正通过低温处理,48小时就能端上上海、广州市民的餐桌。从冷凉蔬菜到高原草莓,再到青海三文鱼,青海正将独特的“冷资源”转化为富民的“热经济”。
冷凉蔬菜:高原菜园里的“彩色财富”
在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吧浪村,西宁丰久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温室大棚里,新鲜采摘的辣椒、番茄等农产品包装成箱,运往超市和菜场。“这些都是我们合作社的‘网红产品’,市民群众很喜爱,销售情况也不错。”合作社负责人张启顺说。

温室大棚里的西红柿渐次成熟(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在100多公里外的海东市循化县,黄河河谷间滋养出一片“黄河彩篮”。在循化县“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里,温室大棚里暖意融融,西红柿、辣椒、黄瓜、茄子等多种果蔬长得正欢。来自高原的新鲜果蔬借着冷鲜物流,走进了东部城市的菜市场,让消费者尝到高原的清新口感。
高原草莓:温室里的“甜蜜奇迹”
在西宁市湟中区的温室大棚里,一颗颗饱满的草莓泛着诱人的光泽,游客提着篮子体验采摘乐趣。“我们的冬季草莓是奶油草莓,现在长势正好,到月底就可以上市了。”湟中区多巴镇合尔营村种植户霍成文用手轻轻托起一株草莓苗说。青海利用高原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优势,通过温室大棚培育出的草莓,含糖量高、口味佳。如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让这些草莓不仅能直接销售,还能通过采摘体验、草莓果酱加工等延伸产业链。

鲜红的草莓香甜诱人(央广网发 西宁市湟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据湟中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胡建焜介绍,目前,湟中区草莓产业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格局,建成17个草莓种植基地,总种植面积约1170亩,带动周边1300余人增收,种苗繁育、种植、鲜果销售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亿元。
青海三文鱼:河湖里的“高原鲜品”
“龙羊峡水库纯净的水质、适宜的水温,是三文鱼自然栖息地,截至目前,龙羊峡三文鱼出口量已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7%。”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杨旭说。

龙羊峡库区里的冷水鱼养殖网箱(央广网发 海南州委宣传部供图)
依托丰富的水质资源,青海省三文鱼产业发展至今已成为青海省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和特色产业。青海现有大水面网箱养殖企业和养殖合作社27家,近年来全省三文鱼产量达到1.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3%—39%,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基地。如今,这些三文鱼除了出口到日韩、欧洲等地,还通过电商平台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消费者在家就能尝到来自高原的海鲜。

丰富多样的三文鱼产品(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从冷凉蔬菜到高原草莓,再到青海三文鱼,青海正将独特的“冷资源”转化为富民的“热产业”。截至目前,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累计输出324.8万吨,价值超559亿元,99.6%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让这些高原珍品既赢得了市场,更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路上,青海正用一个个鲜活的产品故事,书写着高原的绿色答卷。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