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东区大地常开长盛

这里,各族儿女不分你我、相亲相爱,携手共绘民族团结之圆。

这里,各族儿女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共同谱写民族团结之歌。

这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各族群众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这里,就是西宁市城东区。

从主题展馆的精神洗礼到共富工坊的创业激情,从“红石榴议事厅”的民主协商到邻里之间的温情关照……作为多民族聚居的核心城区,五年来,城东区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脉,以文化为桥、以民生为基、以奋斗为笔,教育引导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用文化互鉴凝聚精神力量,用产业互嵌夯实发展根基,用民生互通传递幸福温度,奋力书写出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时代答卷。

根脉相连:夯实共同体意识根基

走进城东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展馆,少数民族讲解员正用汉藏双语,为各族群众讲述“茶马古道上的民族团结故事”。展柜里,清代汉族商人与藏族牧民交易的契约文书、民国时期回族工匠为藏族寺院打造的铜器、现代各民族共同参与城市建设的老照片,串联起数百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融史。“每次讲解都是一次精神洗礼,这些实物告诉我们,团结从来不是新话题,而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基因。”讲解员说。展馆开馆以来,已接待6.5万余人次,其中30%是各族群众自发组团参观,文化浸润的穿透力,让“五个认同”在潜移默化中扎根。

在玉带桥文化长廊,这样的精神共鸣每天都在发生。汉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师傅的剪纸摊前,藏族姑娘卓玛正学着剪“石榴籽”图案;不远处,撒拉族老人手把手教汉族小伙做“油搅团”,一边示范一边念叨:“咱们河湟人的日子,就像这油搅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香甜。”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五年来,城东区夯实六项基础,打造四个平台,健全五个机制,形成创建“1645”工作模式,成功创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全面融入全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更新、产业升级、文化建设等中心任务,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区各族群众。将民族工作有机嵌入网格化管理、社区服务体系和平安建设全过程,及时响应各族群众诉求,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于细微处增进团结、凝聚人心。同时,深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中的民族团结元素,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街区保护、非遗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文化线路、展览与文艺作品,建成西宁市首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展馆、东关清真大寺展厅及玉带桥文化长廊,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发展共生:产业互嵌凝聚奋进合力

民族团结的深度,最终要靠发展的厚度来支撑。城东区深谙此道,将民族交融与产业发展、共同富裕深度绑定,让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中真切感受到“四个与共”的深刻内涵,让团结之花在产业沃土中结出致富之果。

“东城·共富工坊”里,机器轰鸣与欢声笑语交织成最美的创业乐章。回族非遗面点摊位前,排起了长队——焜锅馍在汉族技术员的指导下改良了配方,更符合现代人口味;藏族同胞扎西带来的牦牛奶,经撒拉族小伙的电商团队包装推广,成了网红产品……“以前在家门口找不到活干,现在在工坊里做‘花儿卷卷’,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城东区居民马秀兰手里揉着面团,脸上满是笑意。截至目前,工坊已实现营业额450.09万元,带动3711人就业,其中不少是各族群众结伴入职,在揉面、打包的过程中结下深厚情谊。

这样的“产业互嵌”场景,在城东区随处可见。林家崖村的村级产销社里,福禄寿桃、传统酸奶、手工藏香等10余种特色产品实现“抱团出海”,2期非遗面点培训带动45名各族群众就业;东关大街的商业街区,回族老板的馍馍铺、维吾尔族大叔的烤肉摊、汉族商户的文具店毗邻相守,不仅是生意上的互帮互助,更形成了“你缺我补、优势互补”的商业生态。截至目前,全区12个示范性“共富工坊”累计开展技能培训40余场,带动3000余名各族群众就业创业,让“共同富裕”不再是口号,而是各族群众触手可及的现实。

治理相融:民生互通彰显幸福温度

最深沉的团结,藏在柴米油盐的关照里,体现在急难愁盼的解决中。城东区以基层治理为抓手,将民族团结融入网格化管理、民生服务、矛盾调解全过程,让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拉近心理距离,凝聚起“休戚与共”的情感认同。

“多亏了‘红石榴议事厅’,我们小区的停车难问题终于解决了!”家住东关大街的居民张大爷说。此前,小区里各族居民因停车问题时常发生争执,社区党组织牵头成立“红石榴议事厅”,邀请回族、藏族、撒拉族等各族代表共同商议,最终确定“错峰停车、共享车位”的方案,既尊重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又化解了矛盾。如今,城东区率先实现区级“石榴籽家园”全覆盖,建成市级“石榴籽家园”14个,覆盖率达40%,累计化解邻里纠纷、民生诉求20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2%,成为各族群众“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的重要平台。

如今的西宁市城东区,已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称号,14家全国示范单位、30名先进个人成为团结标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城东区将持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让文化交融更有温度、民生保障更有力度、基层治理更有深度。这片土地上,各民族群众手牵手、心连心,必将以更紧密的团结、更昂扬的斗志,共赴美好未来、共谱文明新篇,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东区大地常开长盛。(记者 施翔)

编辑:张海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