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土豆破土生金 蚕豆飘香引客

——西宁市湟中区海子沟乡“双豆”产业奏响丰收赞歌

11月初,西宁市湟中区海子沟乡的田间地头,蚕豆和土豆喜获丰收,村民忙碌的身影中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目前,这片土地上的“双豆”产业,正成为推动当地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引擎。

旱作沃土育“金豆”

海子沟乡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采收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村民们忙着捡拾新出土的土豆。

海子沟乡景家庄村种植大户山发贵站在田埂上,望着地里饱满的红皮洋芋,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几年,海子沟乡种植的大多是高产的‘青薯9号’,今年我种了400多亩,丰收季吸引了不少外地客商来收购。我们把个头大的卖给收购商,个头小的拉到淀粉厂售卖。”山发贵说。淀粉厂测定的数据显示,海子沟乡的“青薯9号”土豆淀粉含量达15.4%,深受市场欢迎。

今年,海子沟乡共有20个村种植了土豆,总面积达1.46万亩。其中,70个种植大户发挥了重要带头作用,全乡还有4200户农户也参与其中,进一步夯实了海子沟乡土豆产业发展基础。

湟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魏建平介绍,海子沟乡属旱作农业区,土壤疏松,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这些自然条件为土豆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使产自这里的土豆淀粉含量高、干物质积累量大。

此外,悠久的种植传统与现代农技相结合,让海子沟乡的土豆产业蒸蒸日上。多年来,湟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不断在种子和技术上下功夫,让土豆种植更加省工省力、效益提升,吸引了众多村民和合作社不断扩大种植规模。

海子沟乡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海子沟乡的土豆淀粉含量高、口感好、耐储存,市场认可度高。这几年,在海子沟乡的经济架构中,土豆种植产业占据重要地位,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已成为拉动海子沟乡农业经济增长、夯实产业根基的重要农产品支柱产业,更是广大农民实现稳定增收的关键依托。

网络直播销四方

土豆丰收时节,海子沟乡炒蚕豆的独特香气也飘向四面八方,成功登上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最近,海子沟乡阿滩村的汪海明骑着三轮车去收购。多年来,汪海明和父母一直经营着一家小卖部。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汪海明尝试直播卖蚕豆。

“顾客下单后,我将炒好的蚕豆打包送到邮局发货。我的顾客来自全国各地,能让这么多网友品尝到海子沟乡的美味,我也挺自豪的。”汪海明说。

在海子沟乡,像汪海明这样从事蚕豆产业的农户不在少数,大家除了网络销售,不少村民还会将炒好的蚕豆带到西宁市区及附近集市销售。

依托适宜的气候条件与土壤资源,海子沟乡积极引导各村参与特色种植,其中共有13个村深度融入蚕豆种植产业链,形成“一村带多村、连片促增收”的发展格局。如今,海子沟乡蚕豆种植总面积663亩。

“双豆”织就新画卷

海子沟乡政府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海子沟乡的蚕豆种植产业,在科学规划与精准布局下,呈现出规模有序、优势凸显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增收的重要支柱之一。在产业发展中,古城沟村凭借成熟的种植技术、集中的土地资源与较强的产业组织能力,发挥了关键的示范引领作用,不仅在种植规模上展现出强劲实力,更通过标准化田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等举措,有效带动了全乡蚕豆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品种选择上,海子沟乡坚持“优种优产”原则,主要推广种植“青蚕14号”和“青蚕27号”两个优质品种。这两个品种兼具抗病性强、适应性广、颗粒饱满、商品性佳等特点,既能够很好地适应海子沟乡的气候,保障稳产高产,又因营养丰富,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为种植户实现产量与收益双提升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推动海子沟乡蚕豆产业向“优质化、品牌化”方向迈进。

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海子沟乡不少村民和返乡大学毕业生联合成立合作社,不断做大做强土豆和蚕豆产业品牌。这几年,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景钦鹏联合海子沟乡的其他合作社,成立青海薯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完成“海子沟金土豆”商标注册。每年,青海薯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雇佣周边农村劳动力3000人次,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

从传统种植到品牌打造,从线下销售到线上拓展,海子沟乡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双豆”产业不仅是土地上的丰收,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土豆产业夯实了农业根基,蚕豆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织就了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记者郭红霞)

编辑:汪晓青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