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9月26日消息(记者汪晓青 实习记者韩志亮)“滴!兽舍湿度62%,雾森系统需微调;‘和兴’今日进食量正常,持续观察粪便成分。”西宁熊猫馆内,智慧景区管理师祁燕将实时数据录入台账。

在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下,“和兴”“奇果”“双欣”“圆满”四只国宝大熊猫的惬意生活,正是这位新工种从业者用科技与专业书写的日常。

日前,人社部发布的42个新工种名录中,“智慧景区管理师”正式亮相。这份集景区智慧化运营、游客服务升级、生物精准养护于一体的新工种,迎来了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全新起点。而祁燕的工作日常,正是其专业内涵的生动注解。

大熊猫惬意地享受着日光浴(央广网发 韩志亮 摄)

“我们的核心是做‘数据翻译官’,把熊猫的一举一动转化为科学方案。”祁燕说,在她的电子台账里,不仅详细记录着每只熊猫的进食品种、单次进食时长、剩余量等“饮食档案”,更标注着兽舍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指标。借助这些动态数据,一套高原大熊猫专属的智慧管理模式逐渐成形。

“智慧景区管理师的专业性,就体现在‘精准把控每一个细节’。”祁燕告诉记者,从新鲜竹子入库的层层检测,到每日粪便成分的抽样分析;从夜间监控记录的作息规律,到突发异常的智能预警,她的所有工作都围绕数据闭环展开。

游客拍照记录大熊猫在高原上的生活(央广网发 韩志亮 摄)

除了做熊猫的“健康管家”,祁燕更肩负着游客与自然的“连接者”职责。在馆内智慧互动区,她正俯身调试触控屏上的科普答题系统:“要让游客遇到熊猫‘休息’时,也能收获知识、获得乐趣。”当游客进入熊猫馆之后,从入口科普墙的物种知识,到互动平台的成长视频,智慧游玩矩阵的每一项内容都藏着她的设计和心思。“既要懂生物习性,又要通智能设备;既要做养护方案,又要搞服务体验,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常态。”

“以前总说自己‘身兼数职’,现在有了明确的职业身份,更懂肩上的责任。”祁燕望着嬉戏的大熊猫,眼神坚定,“未来,我们要让科技更好地成为守护与服务的桥梁。”

编辑:张海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