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9月12日消息(记者汪晓青)在青海高原,曾经遥不可及的“水产自由”正悄然变为现实。从黄河岸边的网箱鱼池到城区大棚的循环水系统,两股“水脉”在高原激荡,不仅养出了富民产业,更激活了消费市场的新潜能。

黄河之畔的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湛蓝的河水间漂浮着32个抗风浪大网箱,又大又圆的养殖网箱里也藏着马海林的“鱼跃龙门”梦。作为海林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认准了黄河流经县内的独特水资源优势,一门心思发展冷水鱼养殖。

马海林捞出一条鱼查看长势(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这里有一年四季都清澈的河水,适宜的水温,拥有养殖高原冷水鱼的独特条件。”据马海林介绍,每个网箱内约有一万条鱼,今年11月中旬可以上市。

2025年上半年,50多万吨冷水鱼从这里启程,沿着冷链物流奔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餐桌,为合作社带来200多万元的收益。“高原冷水养出的鱼,肉质紧实得很!”马海林黝黑的脸上挂着笑容,网箱里翻腾的鱼群,是黄河馈赠给高原的致富密码。

马海林正在给网箱里的鱼喂食(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而在西宁市城北区的循环水智慧水产养殖项目基地,另一种“水奇迹”正在上演。今年4月底,第一批虾苗在恒温大棚里安了家,这个计划建设20座养殖大棚的项目,正让南美白对虾实现“海鲜陆养”。

双层棚膜搭起的恒温大棚像给虾苗安了个“保温舱”,中间空气层锁住温度,再配上供暖设备,精准调控着热带虾最爱的水温环境。智能化系统更是让“海鲜陆养”如虎添翼——中控屏上跳动的水温、pH值、氨氮含量等数据一目了然,投喂量能精确到克,管理人员在手机上就能远程“掌勺”,一旦参数跑偏,系统立刻报警,全程智慧化管护让虾苗活得舒心。

西宁市循环水智慧水产养殖项目基地(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此外,通过循环水系统的“近零排放”技术,让养殖尾水经生物菌净化、物理过滤后重新回池,水资源利用率超90%。这套技术让高原养殖既守住了“绿水青山”,又捧出了“金山银山”。

4月首批虾苗试养成功后,基地于5月、6月又各投下50万尾虾苗,再过不久就能分批端上餐桌。“以前西宁人想吃活虾全靠外运,现在我们从上海搬来技术、从海南请来虾苗,看着小黑点长成三四厘米的大虾,证明我们的尝试是对的!”西宁市循环水智慧水产养殖项目负责人许云峰笑着说。

养殖了80多天的虾苗已经长大(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这才刚拉开架势!”他掰着指头算: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能出100万斤南美白对虾,产值6000万元;还有150万斤鲈鱼、彩虹鲷,加起来年产值能破亿,净利润约2500万元,还能给当地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

“今年国庆到明年春节,西宁人的菜篮子里,就能拎着本地活蹦乱跳的虾了!”许云峰说。

黄河岸畔,生机勃勃(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一东一西,一水一陆。化隆的冷水鱼顺着黄河游向全国,西宁的养殖虾凭着科技跳上餐桌。在青藏高原,水资源的独特基因遇上政策的精准浇灌,催生出强劲的产业动能——曾经靠外运的水产品,如今也能“本地造”。

从基地到餐桌,从埋头养殖到增收致富,青海水产的探索之路,正一笔一画写就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活答卷。

编辑:张海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