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为“最后一公里”松绑赋能
——海东市互助县基层减负工作见闻
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减负是密切联系群众、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印发实施一周年之际,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基层减负答卷。
8月19日,天朗气清,互助县威远镇古城村乡道上还散发着沥青的味道,党支部书记吉国兴从道路那头匆匆赶来,说:“你看这路是今年新铺的,邀请你们到村里走一走,变化很大。”
吉国兴说的“变化”,既指他担任村书记以来的改变,也指基层减负工作开展以来的转变。他告诉记者,以前村委会挂牌的单位多、事务杂,自己成天趴在办公室里统计数据,还要跑镇上开会送材料,根本顾不上乡亲们的忧心事;如今,报送的材料少了,能踏踏实实干实事的时间多了。
他说,这两年村里不仅铺上了柏油路,还完成了800亩(1亩≈0.0667公顷)水田的水渠贯通工程,为村民家中通了天然气,更办起了帮扶车间,圆了乡亲们一直以来的心愿——这都是基层减负所带来的红利!
吉国兴的话也是众多基层干部的心声:基层减负工作中,减会、减文、减考、减评、减牌、减群取得新成效,“文山会海”少了,干部“抓落实、促发展”的时间更多了,为群众服务的时间和劲头也更足了。
当天,记者来到威远镇北街社区,社区党支部书记郭迎春正扎在办事大厅的人群里协调工作。
“现在我随时能去楼院里,直观了解居民的实际情况,群众反映的漏水、墙体开裂等问题能立即着手解决,群众的满意度也跟着提升了。”郭迎春说。
而以前,她被各种会议、检查、调研“困住”:要么在准备调研用的PPT,要么在写汇报材料,忙得根本抽不开身。从“入户难”到“勤入户”,她说一年来自己的工作发生了实实在在的转变。
郭迎春介绍,目前北街社区的挂牌数量从24个减到6个,镇与社区的权责关系更顺了,社区的履职事项也更明确了。
基层减负,减轻的是基层工作人员不必要的负担,增加的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我是外地来的,要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就得走村入户跟群众实实在在交流,不能坐在办公室等群众来反映问题。”丹麻镇镇长周瑒表示,基层减负以来,基层干部有了更多时间走村入户,解决了不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今年,丹麻镇干部在走访中了解到,许多种植户面临蔬菜销路难题。于是,丹麻镇党委书记孙建业带头拍起了宣传大棚蔬菜的短视频。从“买来”到“吃来”,丹麻镇干部出镜的系列“云端助农”短视频一时走红网络,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采摘者。这一举动不仅让迷茫的种植户重拾信心,也让闲置的蔬菜大棚焕发生机。
基层干部干实事的热情,也点燃了丹麻镇种植户董青林的心。
去年冬天,因大棚温度不足,董青林试种的甜瓜没能存活。丹麻镇政府了解到他的困难后,积极申请项目资金,用补光灯、生物质颗粒燃烧锅炉等设备帮他为大棚升温。“干部们时常下来和我们聊天,距离近了,还办了不少实事。”董青林激动地说。
除了“云端助农”,丹麻镇还推进集镇环境整治、开展捐资助学,切实解决了一系列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互助县以县委名义印发的文件同比下降43.6%,以县政府名义印发的文件同比下降5%,会议同比减少30.8%,累计清理各类工作群395个;编制完成17个乡镇(街道)的工作事项清单,共梳理工作事项21983项,排查梳理基层治理突出问题54项,摘除标识与功能不符、无实质性业务的机构标识牌1623个……
减负与赋能双管齐下,真正让基层干部回归了服务人民的初心与本质。(记者 韩丽萍 牛玉娇)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