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7月2日消息(记者汪晓青)引大济湟工程1039公里干支渠全线通水、拉西瓦灌溉工程让20万亩耕地告别“望河兴叹”、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下闸蓄水……这些数字和词句,是跃动在高原地图上的蓝色线条,它们交织成网,讲述着青海水利人用光阴书写的治水传奇。

拉西瓦灌溉工程渡槽(央广网发 青海省水利厅供图)

跨越时空的水脉拼图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黄河岸边,拉西瓦灌溉工程的建设者曾在这里创造奇迹。

从2009年编制项目建议书到2015年获批,创下同期重大水利项目审批最短纪录;建设中,他们在沟壑纵横的地貌中,采用“长隧洞+高架渡槽+大管径倒虹吸”的设计形式,让黄河水首次实现自流灌溉。“现在每亩小麦能多收150公斤。”当地农业部门的统计表上,2023年灌区粮食增产数据背后,是20万亩农田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的蜕变。

拉西瓦灌溉工程倒虹吸(央广网发 青海省水利厅供图)

引大济湟工程建设的艰难历程,像是一部披荆斩棘的奋斗长卷,无数“引大人”接力奋战,历经29年,交出满意答卷。

回溯1958年,青海人民叩问山水、擘画蓝图,“引大济湟”承载着河湟百姓对绿水青山的渴望。1996年黑泉水库开工,拉开引大济湟工程建设序幕。历经艰苦鏖战,2006年8月黑泉水库完成竣工验收,2023年6月石头峡水库完成竣工验收,2024年12月调水总干渠完成竣工验收。

引大济湟工程北干渠二期干渠全线成功试通水(央广网发 青海省水利厅供图)

与高原博弈的技术史诗

在柴达木盆地边缘,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的闸门缓缓落下。这项引入项目管理承包(PMC)模式的工程,采用BIM管理系统、智能视频监控、洪水预警系统、大坝碾压GPS控制系统,实现全程数字化管控,全面推动了工程建设的创新和效率提升。

航拍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央广网发 青海省水利厅供图)

水利工程大多规模宏大、工期漫长,建设管理与运行维护环节更是难关交织、风险密布。那棱格勒河水利工程的建设者成功处置楔形体地质危害、冰凌灾害,曾在这里遭遇超标准洪水,却始终未退缩。最终,这座高原枢纽成为“智慧水利”的标杆。

引大济湟工程是青海建政以来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支撑湟水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命工程。在工程建设中,建设者战严寒、斗酷暑,成功化解隧道掘进TBM机在硬岩地层中的卡机危机,科学处置32号隧洞突水塌方险情,创新完成大跨度钢结构在高海拔地区的精准铺设……每一项技术突破都凝结着建设者“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攻坚精神。

引大济湟工程西干渠32号隧洞贯通(央广网发 青海省水利厅供图)

生态保护的智慧同样闪耀。贵德拉西瓦灌溉工程践行“水利+生态”双轮驱动,草植被恢复率达97%,灌溉保证率有效提高,为东西河水生态筑牢“稳定器”。

这些工程不仅是水利设施,更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青海实践样本。

润泽民生的蓝色交响

小麦、油菜亩均产量节节升,自来水通到了庄廓院和帐篷前……作为黄河谷地四大灌区之一,拉西瓦灌溉工程彻底解决了黄河南岸耕地“守着黄河没水用”的窘境。

“拉西瓦灌溉工程是青海省黄河谷地发展现代特色农牧业的重大民生工程,更是破解干旱地区用水矛盾的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如今,在当地干部群众心中,它已成为凝聚党心民心、彰显着时代精神的精品工程。”海南州贵德拉西瓦灌溉工程建设局局长李占彪说。

引大济湟工程西干渠渡槽(央广网发 青海省水利厅供图)

“截至今年6月29日,北干一期、二期和西干渠顺利完成竣工验收,工程效益已初步发挥。”据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建设运行局局长谷建伟介绍,今年上半年调水总干渠累计调水4234万立方米,向第七水厂供水3900万立方米、农业灌溉供水1373万立方米、零碳产业园供水60万立方米、生态补水3288万立方米,有效改善了湟水流域水资源短缺状况,为沿线地区农业灌溉、城乡供水、生态修复注入了“源头活水”,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那棱格勒河岸,格尔木正加速推进“零碳园区”试点,探索电解铝—光伏、钢铁—氢能等“产业耦合”模式,依托青藏高原生态资源禀赋,打造区域性碳要素集散中心。这蓝图串联起的不仅是工程项目,也是涌动的水流,和关乎百姓的民生链条。

引大济湟工程西干渠(央广网发 青海省水利厅供图)

“引大济湟工程实现从建设到运行的重大转折、拉西瓦灌溉工程综合效益持续释放、蓄集峡水利枢纽稳健运行、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下闸蓄水——这一项项成就,凝结着青海水利人接力奋斗的心血。”青海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泽军感慨地说。

跨越山海,只为水润万家。当阳光掠过石头峡水库的坝顶,水面倒映着正在建设的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工程。这些蜿蜒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水脉,不仅是1039公里干支渠与5898公里斗农渠的物理存在,更是青海人以“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为笔,在天地间书写的治水史诗。

编辑:张海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