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素材:循化县融媒体中心 马瑜红 马龙 视频制作:汪晓青

央广网西宁7月2日消息(记者汪晓青)仲夏时节,青海东部黄河谷地染就金色画卷。4.8万亩冬小麦在微风中泛起层层麦浪,沉甸甸的麦穗压弯麦秆,奏响丰收的乐章。

黄河蜿蜒,在青海东部众多山恋间穿行,造就了300多公里的黄河谷地,构成黄河万里画卷中最密集、最美丽的峡谷群和谷地群。

进入仲夏,位于黄河谷地的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麦田金黄,麦穗饱满,进入丰收期。据测算,循化县2025年小麦亩产有望突破441公斤,总产量可达2.117万吨,丰收图景跃然眼前。这份沉甸甸的收获背后,是循化县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当地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多管齐下为夏粮丰收夯基垒台。在病虫害防控领域,一张精密的监测网络悄然织就。44个病虫害监测站点星罗棋布,对小麦赤霉病、蚜虫等重大病虫害适时监测与精准预警,确保防治工作精准抓住关键窗口期。

今年,循化县更是打出病虫害防控“组合拳”:1300件防控农药、45台推车式打药机、5600台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发放到位。植保无人机化身田间的“新卫士”,穿梭于麦田上空开展“一喷三防”作业,大幅提升防控效能。同时,依托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气象预警、土壤墒情监测等数据实时更新,农户得以告别“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根据科学数据合理安排农事,真正实现“知天而作”。

除了科技助力,循化县还构建起“田间课堂”,农技专家定期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面对面交流,讲授小麦“一喷三防”知识要点。根据各乡镇不同区域麦田的苗情、墒情及病虫害发生态势,动态调整技术指导方案,为小麦丰产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在收获端,当地加强晾晒、储存环节的指导与监管,严防粮食霉变、发芽等问题。同时积极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打捆回收等综合利用技术,既守护了乡村生态环境,又变废为宝,为畜牧业提供优质饲料,实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从监测预警到科学防治,从技术指导到资源利用,循化县以全链条保障机制,绘就了一幅丰收在望的壮美画卷,也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屏障贡献了坚实力量。

编辑:张海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