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拍摄制作:贾海元
央广网西宁5月15日消息(记者贾海元)5月13日,在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七里镇的青海油田自动化岩心库内,一小段取自柴达木盆地地深6000多米处的岩心正在扫描台上缓慢翻滚着。随着岩心的滚动,一张360度“岩心照片”清晰地呈现在了旁边的电脑上,33岁的谢生杰紧盯着电脑,记录着每一处细节。
“通过扫描岩心,我们保存了每块岩心最原始的外表图像,为我们以后进行各种地质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谢生杰说。
作为青海油田最早参与数字岩心资料采集的人员,谢生杰和同事们从2011年至今,已经扫描并储存了近3万米的岩心影像。这个长度,相当于3.4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叠加。
而在始建于2008年的青海油田自动化岩心库内,存放着自青海油田成立以来1800余口井的实物岩心和岩屑资料,叠加长度近6.8万米。这些宝贵的地质资料不仅代表着青海油田的发展历史,也将为未来的油田勘探开发发挥巨大的科研价值。
存放在青海油田自动化岩心库内的岩心(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这些岩心岩屑资料是我们认识柴达木盆地地质情况的最基础的资料,今后随着新能源开发、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我们这些岩心岩屑资料还能发挥更大的价值。”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一级工程师崔俊说。
存放在青海油田自动化岩心库内的岩心(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近年来,青海油田加快“做大新能源”战略转型,规划新能源资源项目4大类,积极建设油气和新能源融合发展的“低碳能源生态圈”。
编辑:汪晓青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