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11月11日消息(记者张海东 实习记者赵晶婷)风雪漫卷的青藏高原,冬日寒意凛冽。但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的居民楼里,却涌动着恒定的温暖——温度计上23℃的数字,是中国大唐在这片高原上写下的“绿色供暖答卷”。

大唐青海公司兴海清洁电力供暖项目(央广网发 大唐青海供图)
近日,大唐青海公司都兰清洁电力供暖项目正式投运,这个覆盖整县域、技术体系成熟的项目,成为青藏高原上的清洁电力供暖工程的典范,让“风、光变暖流”的零碳供暖模式,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扎根结果。

居民家中温暖如春(央广网发 大唐青海供图)
“以前暖气时冷时热,现在家里不仅恒温,还见不到一点煤烟。”都兰县惠和小区居民蒋海青的感受,源于一套从能源生产到供暖的全链条绿色体系。该项目以海西州丰富的风、光资源为依托,配套建成25万千瓦光伏电站,并同步推进55万千瓦风电项目,通过大规模空气源热泵与“多能互补+蓄热”技术,让“绿电”就地转化为温暖。数据显示,项目全年可节约标煤约1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2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相当于为三江源新种850万棵树,真正实现“零碳供暖守护生态”。

科技底气(央广网发 大唐青海供图)
智慧化运维,更让这份温暖有了“科技底气”。在项目控制室内,覆盖“源-网-站-户-管-服-费”全环节的智慧供热管控平台实时运转,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如同供暖系统的“智慧大脑”,既能自主诊断设备问题,又能动态优化能源调配。“以前调温靠经验,现在系统能精准匹配住户需求,能源利用率提上去了,运营成本也降了。”工作人员介绍,类似的智慧化实践已在大唐青海的清洁供暖项目中推广,仅兴海项目每年就可节约运营成本超328万元,还为地方政府减轻约2000万元燃煤供暖补贴负担,实现民生保障与财政减负的双赢。
从2023年海南州兴海县首个示范项目“破冰”,到同年大柴旦行委项目优化升级,再到如今都兰项目成为“高原最大”,三年时间里,大唐青海公司在青藏高原连落三子,累计供热面积超200万平方米,温暖6万余户居民。这股跨越雪域的“绿色暖流”,不仅印证了清洁电力供暖在高原的可复制性,更成为能源央企践行绿色发展、服务民生福祉的生动注脚——在守护高原生态的同时,让越来越多当地群众的冬天,既有“雪域风情”,更有“恒温暖意”。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