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同仁7月16日消息(记者 汪晓青)盛夏,走进热贡画院,窗外阳光炙热,虫鸣鸟语,唐卡画室里,画师们手握画笔,凝心聚神,一笔一划精心绘制着唐卡作品。

娘本(中)指导学徒绘制千米唐卡(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唐卡,作为藏族传统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绘画艺术形式之一,其内容涉及藏族的社会历史、民俗风情、天文历算、科技医学等诸多领域,也被称为藏民族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贡画院位于“热贡艺术之乡”,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连日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艺术(唐卡)代表性传承人、热贡画院院长娘本正在和徒弟们一起,着手绘制一幅千米唐卡长卷作品。

绘画唐卡(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据娘本介绍,这幅千米唐卡从2015年开始绘制,现在差不多完成了一半。除了自己的徒弟,娘本还邀请了许多优秀的唐卡画师,总共约有400多人一起参与绘制。

“作为传承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也一直想做好一件事,就是要留下一件能够传承下去的唐卡艺术精品。”娘本说。

绘画唐卡的矿物颜料(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走进热贡画院,两层楼都是画室。娘本告诉记者:“目前画院有70多位画师,有很多是从甘肃、四川专程来学画唐卡的。”

18岁的普旺扎西正在给一幅唐卡作品上色。因为对热贡艺术的热爱,四年前,在家人的支持下,普旺扎西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来到同仁市热贡画院,学习唐卡绘画。“我现在正在学着上色,我画得还不够好,还有很多技艺需要学习。”普旺扎西说。

26岁的曲阳和父亲才让、弟弟多杰都在画院里学习画唐卡。“我是同仁市本地人,小时候我自己在家里学画唐卡,但是画得不太好,来画院跟着娘本老师学习已经有五年时间了,现在我可以自己上手画唐卡了。”曲阳说。

曲阳正在一丝不苟绘画唐卡(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热贡画院从2006年创建至今,娘本一直致力于弘扬热贡艺术、传承唐卡绘画。多年来,许许多多困难家庭的孩子、热贡艺术爱好者来到热贡画院,师从娘本,学习唐卡绘画。

在一位位唐卡画师的画笔下,在一幅幅唐卡作品的绘就中,热贡唐卡不断传承和创新,成为当地群众致富脱贫、传承艺术的途径,唐卡艺术也不断走向外界,逐渐为国内外更多人所知晓。

娘本(右)指导学徒绘制唐卡(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娘本在热贡画院门口(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唐卡的颜料都是纯天然的矿物质,底稿都是原稿原画,这是一种古老传承又不失创新的艺术。我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唐卡艺术能够走向世界。”娘本说。

古老的青藏高原,蕴藏着许多文化宝藏,这些历经岁月传承下来的精华,正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传承和保护发展下,不断焕发生机,闪耀光彩。

青海热贡唐卡艺术馆(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记者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近年来,青海省围绕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一目标,在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非遗传承人群研培、非遗数字化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能力建设、“青绣”品牌打造提升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生动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艺术馆中珍藏的唐卡(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目前,青海省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项(热贡艺术、花儿、黄南藏戏、格萨尔、河湟皮影戏、藏医药浴法),国家级非遗名录88项,省级非遗名录238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8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43名。有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藏族文化(玉树)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土族(互助)、德都蒙古(海西)、循化撒拉族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已成为青海省文旅工作中的新亮点,在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非比寻常的作用。

编辑:滕萌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