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示了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候选项目,31个省(区、市)教育厅(教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共推荐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候选项目1716项。按照第一完成单位统计,共有583所高校的1709个项目入选,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候选项目数量第一的完成单位并列排名第100。

内蒙古师范大学4项教学成果被推荐参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是学校历届推荐参选国家级数量最多的一届。由那仁满都拉教授主持的“‘政产学研创转’一体化模式下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成果位列其中。

针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存在不健全、活力不足、合力不够的现象。2012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开始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强烈社会责任感、扎实专业基础、锐意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从2013年起,依托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和成果转化等项目,通过政府引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协同创新,强化实习、实训等实践过程,构建了以思政教育为理念、以育人为核心的教学科研互助、科研成果转化、面向社会服务的创新教育体系。逐步形成“思创融合、四位一体、多方联动、多阶递进”的“政产学研创转”一体化模式下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在地方高校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经过多年实践,该成果推广应用价值凸显。

第一,有效落实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双创成绩斐然。现已培养学生1150余人,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45项,主持自治区大创项目4项。助力学生开设3家公司,建立2所产学研合作基地,完成科技成果转化9次。先后获得第五届、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国家铜奖和银奖。

第二,助力一流学科和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向社会输送多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团队取得13项国家专利,70项软件著作权,发表论文78篇,出版教材1部、专著7部。获奖共25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部级18项。获批“草原英才”工程内蒙古自治区产业创新人才团队、建立了自治区灾害重点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等8个实践教学平台,2020年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学科建设点。

第三,成果惠民利民、带动就业效益显著。城市洪涝、高温、雾霾、氢气和地震等5种产品在内蒙古地区投入使用,并规模化生产,其中成功排除18次洪涝灾害和1次氢气泄漏事故,累计减少损失1720万元。团队向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地震、气象局等灾害部门输送多名专业人才,学生前后120多人次参与自治区第一次全国灾害普查、2300余人次参与创新创业与应急业务培训工作。

第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复制推广,示范辐射作用较强。团队成果激励众多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至2021年的“互联网+”大赛,本校参赛项目5392项,为2019年的19倍,居全区高校第一。团队实践教学模式在内蒙古多所兄弟院校开展示范应用,有效推动了内蒙古自治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大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内蒙古师范大学供稿)

编辑:王秋蕾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