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示了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候选项目,31个省(区、市)教育厅(教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共推荐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候选项目1716项。按照第一完成单位统计,共有583所高校的1709个项目入选,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候选项目数量第一的完成单位并列排名第100。

内蒙古师范大学4项教学成果被推荐参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是学校历届推荐参选国家级数量最多的一届。其中就包括由秦兆祥教授主持的“新时代地方师范院校‘五位一体’劳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该成果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内蒙古师范大学具有劳动教育的优良传统,从“实践润劳”到“以创促劳”再到“一体铸劳”,最终形成了以“思政贯穿、内外融通、课坊共建、劳创同行、科教并研”为基本要素的“五位一体”模式,并在其他高校推广应用,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该成果紧紧围绕“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行为”三维劳育目标,强调以劳培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促创,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元素浸润劳动教育全过程,突出课程思政属性;向外与中小学、农牧区、企事业融通,向内与各部门、各专业、各课程融通,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内外融通”双循环机制,营造劳动教育新生态;打造“线上课堂、线下工坊”多形态课程体系,实现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具制作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彰显地方师范院校高阶性劳动教育特色;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以科教成果为劳动教育提质赋能,实现学校劳动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该成果推动学校劳动教育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劳动教育地位从矮化弱化向强化优化转变,“劳动开创未来”课程受到广泛关注;劳动教育方式从“劳动实践渗透、双创课程引领”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实践有机融合”转变,形成了富有师范特色、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机制从“自成一体”向“协同一体”转变,内外融通双向循环得以实现;劳动教育效果从“碎片知识与技能获取”向“认知、情感、行为进阶培育”转变,学生劳动素养显著提高。

成果探索过程中,校内外日常生活劳动、“返家乡”社会实践劳动、志愿者服务劳动、创新创业等创造性劳动、教具制作大赛等专业性劳动常态化开展,学生专业技能、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劳动素养显著提升。学校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劳动开创未来》课程获评“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近年来,项目团队围绕劳动教育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出版自治区首部大学生劳动教育教材——《劳动开创未来》。开发建设的学银在线慕课累计选课人数41703人,内蒙古科技大学、集宁师范学院、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等40余所高校学生选课学习。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网、学习强国、《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等媒体累计报道学校劳动实践、劳动课程等百余次。另外,项目团队在教博会、内蒙古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培训会等会议上分享内蒙古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经验20余次,受到国内高校的普遍关注。成果负责人兼任内蒙古劳动教育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兼高等院校主任委员,牵头开展全区高等院校劳动教育清单设计、劳动教育实验校指标体系制定等工作,带动全区高校劳动教育整体发展。(内蒙古师范大学供稿)

编辑:王秋蕾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