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巴丹吉林沙漠春意盎然,沙海起伏,漠草飘香。

走进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沙林呼都格嘎查梭梭林基地,一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只见数万亩人工种植的梭梭林在阳光下随风摇曳,踏进林内,登高远望,茂密的梭梭林铺向远方,长出新绿的植被遮盖住了昔日肆虐蔓延的漫漫黄沙。

“现在,我们苏木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梭梭,最多的有几千亩。”正在梭梭林补种的该嘎查牧民谢军仁擦着头上的汗珠说道,“经过近年来的植绿,我们嘎查的生态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植被多了,风沙少了,生态改善,野生动物也增多了,过去很少见的兔子、狐狸等野生动物也多了起来,走进林中时常遇到。”

巴丹吉林沙漠,中国第三大沙漠,总面积4.92万平方公里,横卧于阿拉善盟境内,阿拉善右旗一半国土面积被其占据。防沙治沙,事关生存、攸关发展。3月12日,随着阿拉善盟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的全面打响,在巴丹吉林沙漠,一支支防沙治沙队伍在挺进,成为大漠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挖坑植苗、填土浇水、覆土固定……连日来,在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各个植树现场,干部职工分工协作、有序配合,一派热火朝天的植绿景象。“围绕阿拉善盟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工程,集中连片推进生态修复治理,通过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建设、退化草原修复、荒漠化治理及小型水保设施建设等措施,持续遏制巴丹吉林沙漠东扩南移,改善地区生态环境。”阿拉善右旗林草局局长姚孝德告诉记者。

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以雅布赖山为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生态恶化,巴丹吉林沙漠以平均每年15到20米的速度向东南方向推进,甚至越过雅布赖山,向腾格里沙漠靠拢。两大沙漠一旦前倾蔓延汇合,就会形成一个十多万平方公里的超大型沙源地,更加难以治理。

“风刮黄沙难睁眼,沙压房子人移走。风沙过后,满目疮痍。你不治沙,沙就要治你!”忆及往事,当地群众有感而发。

实施锁边治理,防止沙漠蔓延、遏制“沙漠汇合”趋势,成为巴丹吉林沙漠治理的重中之重。

多年来,阿拉善右旗按照保护优先、重点修复、适度利用的总体思路和依法治沙方针,依托“三北”防护林、西部荒漠化综合治理、国土绿化、生态保护修复规模化防沙治沙、内蒙古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和重大项目,统筹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着力构建区域生态防护体系,防沙治沙取得巨大成效。

乘车沿着307国道一路行驶,记者看到以前基本没有绿色的公路两边,如今梭梭、沙蒿、白刺一丛丛一簇簇,点染着生命的颜色。

绿染大漠是一部奋起抗争的进军史,也是一部成就斐然的奋斗史。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随着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林业生态建设迎来快速发展时期。2002年,阿拉善右旗启动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沙化严重地区完全禁牧,实施封禁保护,其余区域实施草畜平衡。2005年,落实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对公益林集中分布的4个苏木镇、19个嘎查实行全面禁牧。2013年,阿拉善右旗启动重点区域绿化项目,在巴丹吉林镇机场路及院内、该旗西南、东北及居民休闲公园东南出口道路两侧、沙漠植物园、7个苏木(镇)、13个集中新建区及公路两侧,累计完成重点区域绿化18.82万亩。此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西部荒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退化草原修复项目等工程相继实施。

截至目前,阿拉善右旗累计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退化草原修复、西部荒漠综合治理等林草生态建设任务532.6万亩,在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雅布赖山东南缘形成两大生态治理片区,全旗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4.3%上升到目前的7.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治理前的13%上升到目前的19.5%,有效遏制了巴丹吉林沙漠向河西走廊地区的流动,保护了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安全。

在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工程固沙项目区,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沙丘表面铺着一层密密麻麻的“草方格”,就像覆盖了一层灰褐色的地毯。一片片草方格整齐划一,方格内一丛丛梭梭迎风摇曳,为漫无边际的沙漠增色不少。

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的西部荒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固沙区,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核心战区之一。“作为荒漠化治理的主战场、沙尘暴防御的主防线,2023年,阿拉善右旗投资2亿元,实施了一批重点生态修复及治理工程,其中,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工程固沙58万亩,围栏封育25万米。巴丹吉林沙漠东移南侵之势得以有效缓解,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改变。”姚孝德说。

绿起来也要富起来,治沙也要致富。阿拉善右旗在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的同时,为了实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把生态当作产业来经营,依托天然丰富的梭梭林、天然白刺林、天然甘草和人工种植梭梭林的沙生植物资源,鼓励农牧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肉苁蓉为主的特色生态沙产业,昔日的“沙窝窝”正在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金饽饽”,走出了一条政府政策性引导、企业产业化经营、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种梭梭林,可是我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既能治理沙害,又能增加收入,每年都会给我带来一笔不错的收入;近年来通过持续植绿,发展梭梭林嫁接苁蓉沙产业;仅此一项,每户农牧民年增收近3万元,梭梭林成了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浩雅日呼都格嘎查牧民宝花告诉记者。据了解,目前,该旗接种繁育肉苁蓉11.38万亩,全旗登记注册生态沙产业企业3家,成立生态沙产业专业合作社8家,生态沙产业让从业农牧民年人均增收5000元,实现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2024年,阿拉善盟内蒙古西部荒漠化综合治理二期项目下达阿拉善右旗第二批建设总任务量为201.85万亩,总投资为8.6亿元。“目前在项目建设现场施工人员和装载机、打坑机、运草车及水车等机械设备正在全力投入治沙工作。累计储备苗木3300万株,稻草14.7万吨。截至4月9日,累计完成人工种草机械打穴8.56万亩,人工种草植苗4.46万亩,工程固沙1.41万亩,草原围栏8800米。我们将坚持全面攻坚发力,统筹要素保障,持续压实各方责任、优化施工安排、加强现场管理,严守项目‘质量安全关’,坚决保证项目如期保质保量全面建成。”姚孝德说。

如今在巴丹吉林沙漠,荒漠化治理“大会战”如火如荼推进,阿拉善右旗正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担当打好防沙治沙仗,描绘着绿色发展的新画卷,努力书写新时代防沙治沙的新篇章。(记者 刘宏章)

编辑:刘晓祺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