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日子很简单,幸福也很简单。也许是今年庄稼丰收了,也许是家里添了一头小牛、小羊,这些都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他们努力地劳作和生活,身上散发着难能可贵的精神力量。”

“我书写,是想让更多人看到大家努力生活的样子。”

身处贫瘠荒凉的黄土地,读书和写作是她心中的绿洲。她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个普通农民,是易地扶贫搬迁的见证者、亲历者和记录者。她用拇指书写脱贫故事,记录移民文化与生活,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拇指作家”。

本期嘉宾马慧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夏移民博物馆名誉馆长。

 

从农民到作家,书写人生故事

记者见到马慧娟时,她正在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红关村村民姚玉红家调研,她今年的两会建议是:将红寺堡打造成全国性的移民文化基地,加强移民文化保护。

“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都是把其他地方的人迁过来,都城才会繁荣。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移民是为了解决贫困问题、解决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移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更多宣传和关注。红寺堡周围有保存得比较好的移民旧址,有移民博物馆。所以我建议:一是把红寺堡建设成移民文化基地;二是把宁夏移民博物馆打造成中国移民博物馆。”马慧娟向记者介绍道。

1980年,马慧娟出生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下的固原市泾源县一个叫黑眼湾的小山村。那里属于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农民靠天吃饭。马慧娟从小喜欢读书,5岁多时就常常看着家中糊墙的报纸学识字。初中毕业那年,小麦锈病导致她家的庄稼绝收,16岁的马慧娟被迫辍学,回家务农。用她的话说,她从那时起成为了一个“标准的农民”,跟土地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在马慧娟的记忆里,黑眼湾与外面的世界被大山隔绝开来,日子过得简单而清苦,一年到头饭桌上多是土豆和粗粮,青菜只有夏天才能见到。2000年,刚刚成家不久的她迎来了宁夏生态移民搬迁的春风,黑眼湾全村20多户陆续搬迁到了宁夏中部的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一开始务工机会不多,女性大多留在家中,后来玉池村搭起了蔬菜大棚,妇女们便去务工。马慧娟回忆说,至今还记得大家脸上流露出来的喜悦和满足感。

那时候,马慧娟务农、打工的同时,一直保持着读书和写作的习惯。她说,在书中看见远方,从写作中汲取力量。2008年,她拥有了人生的第一部手机。2010年,她开始尝试用手机在网络上写随笔。马慧娟说,写随笔的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生活,以及周围的亲朋好友、乡亲们的生活留下印记。“就是从春种秋收的循环往复中,真正地记录他们,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在经历什么。”她希望用文字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表达出来。

马慧娟的文字处处浸透着黄土地的气息。她说,“农民的日子很简单,幸福也很简单。也许是今年庄稼丰收了,也许是家里添了一头小牛、小羊,这些都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他们努力地劳作和生活,身上散发着难能可贵的精神力量。还有我周围的姐妹们,她们不畏艰难、知足常乐、积极向上。”马慧娟说道,“我想让更多人看到大家努力生活的样子。”

十年间摁坏了十几部手机,用拇指在手机上敲出了上百万字

在红寺堡,种地、打工、养牛喂羊、做家务几乎是移民村妇女生活的全部,马慧娟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他还读书写作,她笑着说,用手机写作是她生活的佐料。干农活间隙,她坐在田间地头写;做完家务、喂完牛羊,她坐在自家的屋檐下写;有时,她夜里趴在炕头上写……一开始,马慧娟仅仅把写作当作爱好和精神寄托。后来,她的文字受到越来越多朋友和网友的喜欢和支持。从2014年她开始写散文,两年后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溪风絮语》。马慧娟说自己是“网友种在土里的一颗种子”,而这本书的出版就像种子开花结果,大家都为她感到高兴。可她感到更多的是任重道远,“因为身上有很多人的期待,他们期待你成为更好的样子。”

为了写作,马慧娟在十年间摁坏了十几部手机,用拇指在手机上敲出了上百万字,网友们亲切地称她为“拇指作家”。截至目前,马慧娟已经出版了5本书,第6本书《吊起来的村庄》即将在今年上半年出版。“这是一部儿童文学,以儿童的视角叙述吊庄移民文化,描写儿童在乡村游戏、上学、搬迁的生活以及新旧村庄的对比。”她介绍道。

许多人好奇,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为何如此热爱写作?马慧娟在其代表作《走出黑眼湾》里给出答案:“在农村,借本书不容易。周围没有人认可你,你也就无法把思想交流出去。幸好有了网络,有了手机,一下子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写作关乎你思想体系的构建,关乎你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性格的塑造。”对于马慧娟来说,读书和写作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给她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灵上的升华,还有性格上的变化。“以前我觉得我的自卑和怯懦是一种性格缺陷,但我现在能跟它和平共处,我允许它存在,不会再把它当成一个缺点。”她说道。

“是时代让每个人活出了精彩,拥有了自己的故事”

当选人大代表后,马慧娟成为红寺堡的一面文化旗帜,被聘为宁夏移民博物馆的名誉馆长,作为生态移民搬迁的亲历者和受益者,她经常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介绍宁夏的移民文化。

自从成为宁夏移民博物院的名誉馆长,马慧娟更加重视学习,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对于移民文化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她介绍道,“每一次移民搬迁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的搬迁。比如在老家的高台社火、秦腔、皮影戏、烙铁画、剪纸等民俗文化,到了红寺堡之后,和各种移民文化融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

马慧娟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讲,今年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振兴得建立在产业振兴的基础上,得从孩子抓起。她表示:“现在红寺堡的文化阵地建设相当完备,缺少的是管理平台的人。”

从一名普通农民经过坚持努力成为作家,又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有人说,马慧娟的故事是一个传奇。但正像她去年在“代表通道”上说的那样,是时代赋予了她和像她一样的千千万万人走向幸福生活的坚实基础,让每个人活出了精彩,拥有了自己的故事。

“这是一个释放自我的时代,在经营好自己生活的前提下,你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马慧娟说道,“我一直和乡村的那些姐妹们说,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马慧娟,你可以成为你自己,你可以去学习新技能、学习文化知识。你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需要什么,要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大家共同发力,才有今天这样一个美好的局面。”

监制丨郭静 白中华

记者丨郭长江 许新霞 徐易欣 王鑫

编辑丨王鑫 周洪 吴晓炜

编辑:郑皓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