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8日消息(记者 郭彦伟)近期,淘宝、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集体更新售后规则,将优化 “仅退款” 政策,保障商家经营自主权,减少平台非必要售后介入,将更多协商空间还给商家和消费者。这意味着,强制性“仅退款”政策有望取消。

“仅退款”政策初衷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权益保障,倒逼商家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但“一刀切”的执行衍生出“羊毛党”和“白嫖党”,让商家们叫苦不迭。业内人士认为,强制性“仅退款”破坏了公平交易原则,使商家承担了过高成本,取消该规则有助于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电商生态环境,有助于行业摆脱“流量内卷”,转向可持续性的 “价值竞争”。

然而,商家振奋的同时,消费者也有担忧,有人害怕维权成本增加,有人持观望态度。这表明问题复杂,非 “废除” 即可一劳永逸。这场规则重塑,将如何引领电商未来,各方权益又将怎样重新平衡?

打破“仅退款”枷锁:商家迎来曙光

此次规则集体修订,旨在取消强制性“仅退款”,减少平台对售后的非必要干预,赋予商家和消费者更多协商自主权。而在以往,消费者发起“仅退款”申请时,平台往往主动介入,助力消费者迅速达成目标。

具体来看,淘宝后续将不主动介入消费者在已收到货后的不退货退款售后申请,由卖家先行与消费者协商处理,并帮商家解决挽回订单、取回退货货物等问题。

抖音电商支持商家与消费者自主协商解决售后问题,非必要不介入消费者不退货全额退款售后申请。快手电商在支持协商解决售后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明确退货退款处置规则。

京东优化消费者与商家协商中的责任分配,拼多多同样减少主动介入,给予商家更多应对售后纠纷的空间。

各平台细则虽有差异,但方向一致:还权于商家和消费者。

这一政策调整受到商家的广泛欢迎。据电诉宝数据显示,去年双11期间,全国电商平台商家投诉问题中,“仅退款”占比超六成,成为商家的主要困扰。

电商从业者深夏向央广网记者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位顾客先申请“退货退款”,商家同意后却改申请“仅退款”,并声称买到假货,尽管商家提供产品检测报告,但顾客仍坚持“仅退款”,系统最终判定退款成功。“平台这时候是放任态度,我们只能吃哑巴亏。”

另一位花卉商家也表示,即使顾客提供的图片无法显示产品问题,平台仍支持“仅退款”。“图片是真的,但看不出产品问题,让顾客退货,顾客说没时间联系快递,就要求‘仅退款’。”

“强制性‘仅退款’过度偏向消费者,使商家无条件承担中间所有成本。”海豚社创始人、电商分析人士李成东对央广网记者分析称,强制性“仅退款”破坏了公平交易原则,导致平台间内卷竞争和电商生态恶化,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董毅智律师指出,电商平台取消强制性“仅退款”有助于行业摆脱“流量内卷”困境,转向“价值竞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也表示,这一调整是净化市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能让消费者回归理性,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共赢。

“仅退款”:从保护到困境

2021年,拼多多在全平台推行“仅退款”,随后抖音、淘宝、天猫和京东等平台纷纷效仿,该政策成为电商行业标配。其主要内容为:消费者收货后若发现商品存在品质问题,发起仅退款申请,平台会主动介入处理,无需商家同意,消费者即可在不退回商品情况下获得退款。

该规则初衷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权益保障,倒逼商家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随着多方跟进,其也成为电商存量市场下,主流平台加码售后服务争夺用户的策略。

在推行初期,“仅退款”确实对不良商家起到了震慑作用,优化了商品供给。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一刀切”的弊端逐渐显现,衍生出“羊毛党”和“白嫖党”。去年10月,淘宝披露,“仅退款”优化策略上线两个月后,平台日均拦截不合理“仅退款”超40万笔。

面对不合理的“仅退款”行为,一些商家只能默默忍受,将其视为经营附加成本。但也有一些商家“硬刚到底”。有卖家因一件9.9元的短袖被“仅退款”,从义乌追到威海,横跨千余公里寻找买家。一位上海卖家因12双袜子被“仅退款”,自驾到河南开封,只为向买家索要退货。

2023年3月拼多多上的“炸店”行为更是将商家与平台规则之间的矛盾推上了风口浪尖。当时,该平台上几十家品牌旗舰店突遭大量不明身份人员 “袭击”,先是集中恶意下单,随后闪退差评,还辱骂客服,拼多多刚上线的自营店 “多多福利社”也因遭遇相似行动被迫下架。

这些冲突并非毫无征兆。随着恶意“仅退款”行为的增长,卖家的不满情绪不断积聚,最终可能导致非理性行为的出现。此类不和谐现象频出,严重侵蚀着平台商家生态的健康发展,破坏了平台供应系统的有序性。

“仅退款”这把“双刃剑”,不仅令卖家苦不堪言,也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部分商家为降低“仅退款”带来的损失,在成本控制上“偷工减料”,致使商品质量下滑,背离了平台规则的初衷。

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分析称,“仅退款”最初目的是让消费者减少售后流程,同时商家也能省去无法再二次销售商品的退货成本。然而,不合理“仅退款”的出现让商家利润受损,平台强行介入,使得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失去了交流和温情,“对等关系变成对立关系”,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终于,在不和谐声音的不断加剧下,平台开始重新审慎反思这一规则。去年下半年开始,主流平台陆续对“仅退款”松绑。淘宝自当年8月9日起陆续调整规则,对于优质商家,平台不再主动介入要求“仅退款”,而是鼓励商家先跟消费者协商。商家的体验分越高,其处置权就越大。今年1月6日,抖音电商也宣布优化“仅退款”政策,将主动介入的关注点放在其合理性上。1688则从3月下旬开始全面取消“仅退款”。

争议的加剧也引来了监管部门的密切关注。去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约谈6家电商平台,通报其“仅退款”规则挤压商家生存空间,助长低质低价竞争风气等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今年两会期间,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罗文表示,针对平台滥用“仅退款”规则,造成商户货款两空问题,将督促平台明确规则适用范围和具体情形,保障商户正当权益。各平台集体调整“仅退款”政策,正是对监管层要求的积极回应。

“废除” 难以一劳永逸

电商平台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商家、用户和平台权益的平衡。一旦利益天平明显向一方倾斜,整个平台生态的不稳定性就会增加。各大平台公开征询意见,继续调整优化“仅退款”,既是对监管层意见的贯彻,也是应对平台舆情水温的行动。

这一举措虽可整顿目前平台上的不和谐现象,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不容忽视。电商生态中,商家和消费者数量庞大,购物场景繁杂多样。特定场景下适用的规则,放到全平台施行时,难免挂一漏万。全面废除强制性 “仅退款”,虽能遏制恶意申请,但一些旧的交易问题可能复发,带来新的困扰。

在一些业内观察人士看来,平台在“仅退款”上看似刹车,实质将问题推回给买卖双方。后续遇到商品交易争议,买卖双方可能重新陷入复杂纠葛。

与这种观点呼应的是,消费者侧有不少人反对直接取消“仅退款”服务。社交平台上某投票人数超40000人的随机调研显示,甚至有一半左右用户投反对票。

央广网记者梳理发现,这些消费者希望保留“仅退款”,主要是因为此前网购时遇到诸多问题,也担心增加后续维权成本,如买到残次品商家不退货退款、需自己出运费、客服不理人等。

一位消费者称:“之前买到问题商品,商家拖延不处理,‘仅退款’帮我挽回了损失。” 还有消费者表示,有些店铺客服是机器人,发现问题难以沟通解决,若无强制 “仅退款”,会很麻烦。

可以看出,“仅退款”问题上,商家和消费者仍站在天平两端。后续遭遇交易纠纷,免不了“理论和争辩”。这表明问题复杂,非 “废除” 即可一劳永逸。

“消费者的担忧确实很重要,部分平台在政策纠偏过程中可能将责任过度转嫁给消费者。”董毅智律师表示,这反映了平台经济中“效率与公平”“权利与责任”的复杂博弈。

在董毅智看来,此次政策调整绝非终点,而是平台治理能力升级的起点。他提到,真正的完善是构建更精细化的责任分配体系:让恶意消费者付出代价,让诚信消费者获得便利,让问题商家无处遁形。他还呼吁监管部门尽快出台《平台责任分配指引》,防止平台借政策调整逃避法定责任。

刘俊海也指出,取消仅退款只是治标不治本。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平台的责任分配问题。他建议建立第三方仲裁机制,由专业机构判定退款责任。

编辑:张泽昕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