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各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竞逐产业“新赛道”,探寻转型“最优解”。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在发展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上,辽宁怎么干?又该如何向“新”而行?央广网辽宁频道特别策划推出《向“新”而行 提“质”而上》系列报道,解读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韧性密码”,探寻全面振兴的辽宁实践。

央广网盘锦4月16日消息(记者宗韶峰)截至目前,在中国石油辽河油田超稠油蒸汽驱,杜84-33-69井现场,井下大功率电加热蒸汽提干装置已连续平稳运行超过90天,加热功率达1兆瓦,井底蒸汽干度提高36%。这标志着世界首套1兆瓦井下大功率电加热蒸汽提干装置在该油田投运成功。

辽河油田是我国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由于稠油粘度高、流动性差等特点,传统方式需要通过烧锅炉往油藏注入蒸汽进行开采。“稠油对热特别敏感,随着温度升高,粘度迅速下降。目前主要是以燃烧天然气,利用蒸汽锅炉把水变成湿饱和蒸汽,通过注汽管线注入井下,驱使油层流动,进而开采。”辽河油田企业高级专家张福兴告诉记者。

辽河油田(央广网记者 宗韶峰 摄)

2023年,辽河油田注汽系统消耗天然气约14亿立方米,排放二氧化碳303万吨。与此同时,辽河油田新能源年发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一边是不断消耗的不可再生资源,一边是不断增长、需要消纳的绿电,以电代气成为改变传统开采方式高耗能、高碳排现状的“催化剂”。

张福兴用蒸汽机车作为比喻向记者解释了什么是蒸汽干度,“蒸汽机车要想跑得快,就要多加煤,多产生蒸汽,释放更多的热量,动力才足。稠油开采也是一样,注入地下的蒸汽越多,占比越高,也就是蒸汽干度越高,加热效果越好。”

然而,要在内径只有62毫米的注汽管线中,再加入一套电加热装置,在保证蒸汽正常流动的前提下,既要适应地下复杂的环境,又要满足导电、绝缘性等技术要求,谈何容易?“加热器有三个加热线圈,线芯和线芯之间的距离只有5毫米,要通入高压,还要符合绝缘性等技术指标要求,难度非常大。”辽河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主任二级工程师赵超告诉记者。

除了绝缘性等要求,在高温、高压等地下复杂环境中工作的加热器,还要最大限度防垢,“我们针对地层水的水质、水性开展分析,模拟井下的加热条件,筛选出了适合的加热器表面涂层材质,以及配套的防垢阻垢药剂体系,保证加热器长期稳定运行。”辽河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新能源工艺所所长杨昕说道。

2021年,辽河油田400千瓦井下大功率电加热提干技术试验成功。2022年,这个数字增长到1兆瓦。增长,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需要成百上千次试验,也要面对不计其数的失败。2023年10月,就在样机研发完毕准备最终测试时,热处理环节中的一个小小的误差却宣告整项技术失败,“当时特别灰心,细节决定了成败。后来,我们认真分析原因,一次次试验,终于在2023年11月17日研发出了新的样机,并且各项技术指标都符合要求。”张福兴说道。

历时15个月,辽河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攻关团队成功突破了高温、高压绝缘、高功率密度等七大行业性难题,形成了8项关键技术,蹚出了一条稠油热采方式绿色转型的新路子。

向创新要产能,向地下要蓝天。该技术试验周期内预计可节约天然气36.75万立方米,累计增油1.2万吨,2030年将有望实现规模应用。

“这项技术不仅为稠油热采方式开辟了绿色转型新路径,也可助力高凝油、页岩油、深层煤炭气的开采。下一步,将开展3兆瓦井下蒸汽发生技术的攻关研究,未来有望替代传统的地面燃气锅炉,实现绿色转型。”辽河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院长刘明涛说。

编辑:庄滨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