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辽宁,是一块红色沃土,一片挺起共和国工业脊梁的土地。

进入新时代,为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辽宁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将以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征帆饱挂,逐浪前行。风华正茂的辽宁,正一路披荆斩棘,坚实开创着振兴发展的新路;正不断激发锐意创新的勇气,奏响全面振兴的最强音。

为立体展现全省在开创全面振兴之路上的生动实践,央广网辽宁频道特别策划推出《全面振兴看辽宁》系列主题报道,记录澎湃向前的辽宁脚步,展现全面振兴的辽宁图景。

央广网鞍山12月6日消息 进入11月,一场降雪悄然而至,将“钢都”鞍山染成了一片银白,也宣告着这个冬天正式来到。

鞍山,地处辽东半岛的几何中心,这座因钢而立、依钢而兴的城市,处处是钢铁的气息与印记。

然而,随着钢铁需求结构的变化,这座城市似乎与钢铁行业一起,步入转型的“阵痛期”。又该如何破解难题、实现突围?央广网记者在这个冬日来到鞍山,找寻答案。

记者:王书记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央广网的专访。鞍山是著名的“钢都”,钢铁、菱镁、装备制造是鞍山传统产业的“三驾马车”,这几年,鞍山如何赋能,让“马车”越跑越快?

王忠昆:感谢央广网一直以来对鞍山发展的关注和关心。

钢铁和菱镁产业是鞍山的两大主导产业,也是鞍山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们提出工业提升工程,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让传统产业焕发青春。

在钢铁产业方面,我们现在全年的钢铁生产量是2400万吨,我们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提高深加工能力,开发新的产品,让钢铁加工向精深加工方面去发展,让更多的深加工企业到鞍山聚集。

在菱镁方面,我们坚持集约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路径,在矿石的开采、镁质耐火材料、镁建材以及镁质新材料研发上持续发力。我们要打造世界级的菱镁产业基地,还是要通过科技创新的方式,解决菱镁制品单一的问题。现在我们的菱镁制品主要还是镁质耐火材料,未来我们要向镁建材、镁合金、镁化工方面发展,但是这些都需要通过创新来实现。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我们还要继续做大电力装备、矿山装备、节能环保装备以及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的规模,同时还要加快推动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生活用纸、纺织服装这些传统产业的规模,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格局。

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山见证了新中国工业蓬勃向上的光荣岁月,也承载着那段激情燃烧的红色记忆。进入新时代,鞍山也在全面振兴中找寻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提到鞍山,很多人都说它“老”,但是我刚刚看到了一个标语——“建设美丽新‘钢都’”。如何理解这一“老”一“新”?

王忠昆:第一个是老工业基地。还有我们的产业都比较传统。第三个是城市的基础设施较老。鞍山的城市化率在全国都是比较高的,当年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所以是发展比较早的城市。

所谓的新,我们也提出来城市转型、产业转型、社会转型,通过转型让这座城市焕发新的生机,呈现新的面貌。我们觉得就是要把产业要推向高端、推向多元、推向现代。除了把传统产业巩固住,我们还要发展新兴产业,还要通过技术改造、节能改造、环保改造、数字化改造,让这些老企业实现新的发展。

我们在三次产业方面要协同发展。鞍山原来的经济以工业为主,工业占比很大,通过这几年的结构调整,现在服务业已经远远超过了工业的占比。

城市转型主要是要建设“秀美鞍山”。经过我们这些年的改造,鞍山的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变。比如说我们的空气质量,去年全年的优良天数是329天,PM2.5平均浓度为32.1微克/立方米,已经达到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这个变化是巨大的。我记得三年以前,我们的PM2.5平均浓度都在45微克/立方米以上。所以,鞍山现在的蓝天多了,空气质量好了,水也更清了。

我们实施了矿山生态修复的倍增计划,截至今年,我们就可以实现1000公顷的矿山生态修复。

我们对城市的老旧管网进行了全面改造,特别是燃气管网。三年前,我们灰口铸铁燃气管网占全省的60%,达到了444.2公里。截至这个月(11月),我们全面完成了更新改造。另外,我们也在对老旧小区进行全面改造,我们这几年累计完成了1100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改造,群众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另外,我们还建设了一大批口袋公园。这三年来,我们累计新建了600个口袋公园。所以,鞍山的老百姓对鞍山生态环境的改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社会转型就是要解决基层治理的问题。所以,我们也提出来“一核”“三圈”基层治理的模式,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新时代全面振兴,我们除了在产业发展上要实现新的突破,在城市建设上也要实现突破。我们提出来“五提升、五攻坚”,就是围绕我刚才说的三个转型,让这个城市变得更美、变得更新、变得更有活力,让在这儿生活的老百姓更有幸福感、自豪感,为此我们在不懈努力。

所以,一“老”一“新”是发展带来的变化,更是老百姓的一种期盼。

刘兰芳、单田芳等一批成长于鞍山的表演艺术家将评书这一艺术形式推向了全国,为鞍山赢得“评书之乡”的美誉。

鞍山,不仅有着钢铁的硬朗,同样有着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大自然的灵动柔美。刚柔并济,成就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韵味。

王忠昆:我们的资源很丰富,有千山这一5A级的风景区。另外我们还有非常好的温泉资源,特别是汤岗子温泉,曾经是全国十大疗养胜地。中国有四大玉,其中岫岩玉就在鞍山。我们还有很好的生态资源,比如说岫岩,岫岩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4%以上,是一个天然大氧吧,山清水秀。

另外,鞍山还有人文的旅游资源,又是“奥运冠军之城”“国球之乡”“评书之乡”。

所以,鞍山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我们现在在积极打造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比如,我们要和一些知名的企业合作,联合开发汤岗子温泉,打造更高端、更具活力、更有吸引力的温泉旅游度假集群。

另外,我们要把千山进行全面提质改造,在保护好的同时,扩大它的影响。

除了“钢都”以外,我觉得我们最有特点的就是旅游业,所以也期待全国各地的旅游者能够到鞍山来,游千山、洗温泉、品美食、赏梨花。

记者:“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也进入了尾声,如何评价鞍山这一年的工作?

王忠昆:鞍山今年的变化通过几个数字就能感受到,前十个月,我们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5.5%,一直排在全省第一,我们的GDP增速也跑赢了全国平均水平。

我们把我们自己的比较优势发挥好,我们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就会显现。

资源优势就是我们的矿山,我们的矿产资源是搬不走的。第二个就是我们的产业优势,鞍山已经形成了钢铁加工、菱镁加工,还有装备制造业。第三个就是我们的市场优势,我们有很多市场优势,比如说我们的新能源市场优势,我们要用这种新能源的资源优势,吸引这类的企业进来,然后推动我们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另外,我们数字化的场景也非常丰富。

我觉得这三个方面可能是我们抓好招商引资的重要依托。

另外,我们在向存量要效益。鞍山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很多闲置的资产,我们这些年下大力气破解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三个百亿项目同时开工建设,全都是历史遗留的项目,我们把它激活了。西鞍山矿谈了十几年,陈台沟矿签约了十几年,新加坡佳通落地了14年,我们通过这一两年的努力把问题都解决了,现在全面开工建设。

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不解决,是对营商环境最大的伤害。我们通过破解历史遗留问题,让企业能看到鞍山的变化,看到我们党委政府的作为,更看到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另外,干部的工作干劲也是多年未有的。现在想干了,也在边学习边干,许多干部的能力在不断提升,比学赶超的氛围在增强,各个区县也都在比着干,这就是振兴呈现的新变化、新氛围和新面貌。所以,我觉得只要人动起来了,只要想干,只要努力干,事情就能干成。

监制:伏成镭

策划:宗韶峰

记者:宗韶峰 李子平

校对:单晓艺

鸣谢:中共鞍山市委宣传部

编辑:庄滨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