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生态环境部12月1日通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明察暗访发现,多地政府打着“生态修复”的旗号,在本应严格执行环保措施的关键地区“顶风作案”。有的在汇入黄河的入河口修建湿地公园,违规占用耕地挖湖造景,阻断黄河干支流影响行洪;有的对无居民海岛擅自开发,建设码头、海岛试验基地及景观道路等,均被生态环境部一一具案点名批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地方政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和所谓政绩工程,已受到自然规律和党纪国法的惩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环保是全面小康的生态底色”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然而,总有人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身试法,说明其付出的代价远远小于其获得的利益。

以此次环保督察发现为例,有的地方明明地处干旱地区,却修建30余处人工水面,长达十余年违规取水维持景观;有地方放任辖区内企业违法违规生产经营、破坏盐湖或林草生态……对这些典型违规案例,各地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督查、整改,尽最大可能修复被破坏的生态,并要挖出、斩断背后的利益链,以防反弹、绝“后患”。

同时,我们更要警惕各种以生态修复之名,行破坏生态之实的乱作为问题。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披露的内容来看,无论是在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擅自建设钢结构木质平台、有机玻璃帐篷、露营基地等旅游服务设施,还是在无人海岛违规进行生产建设活动,抑或在沿海防护林范围内修扩建经营设施,它们都是打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旗号,谋的是牺牲公众绿色资源的私利。这种行径与以往盖绿网、刷绿漆的“一眼假”相比,更具欺骗性和迷惑性,甚至还曾作为业绩被列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不可不察。

生态环境是我们现世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共同财富,各地和各部门都要本着对人民负责任、为子孙谋长远的态度,严肃认真对待。对生态修复中的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行为,要及时通报和曝光;对那些以生态修复名义破坏耕地、开发建设等违法行为,更要移交相关机构调查处理并给公众一个说法,涉事责任人必须为违法违纪、失职失责行为付出严重代价。(央广网评论员 姜葳)

编辑:曹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