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社部门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吸引青年人才的城市名片

“十四五”期间沈阳吸引青年人才78万人

人才的高留用带来了人口的净流入。“十四五”时期,沈阳市吸引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人才预计达到78万人,较上一个五年增长56%。

11月5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砥砺奋进的‘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李建国介绍相关情况。

李建国介绍,“十四五”时期,全市人社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服务经济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并重,坚持统筹安全与发展并举,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就业、强保障、聚人才、促增收、防风险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十四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市人社局多管齐下打造城市人才服务IP,打造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吸引青年人才的沈阳城市名片。

数据1:16300与1200

以“双品牌”筑巢引凤,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博士沈阳行”自2023年首届活动开展,吸引海内外16300余名博士参加,1200余名成功签约,今年报名人数和达成意向人数均创历史新高。“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协同东北“三省一区”,共同吹响东北振兴产才互动的集结号。

数据2:11万与4764

用“双卡”提供24小时服务,升级人才服务“贴心包”。“大学生新阳卡”推送就业信息,开展职业指导,发放消费券,累计注册大学生超11万人,覆盖全国1000多所高校。“兴沈英才卡”为沈阳市各类人才提供全面、便捷的政策直达、生活服务与金融保障,截至目前,累计申请4764人。

数据3:42与68

靠“双联盟”协同赋能,织牢人才发展“保障网”。深化“沈阳市驻沈高校联盟”建设,推进“政+校+企”联动,与42所驻沈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壮大“沈阳人力资源产业服务联盟”,聚合本地及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68家,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即时响应”机制,着力缓解“招工难”与“就业难”结构性矛盾。

数据4:40与3万

设“双40工作站”扎根一线,搭建校地合作“沟通桥”。在沈建立40个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增强大学生就业意识,拓宽大学生创业渠道,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同时,将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延伸至外埠,在全国30个热门城市成立40个高校人才工作站。截至目前,参与工作站线下活动约3万人次。

数据5:9亿与16.13亿

以“双保障”兜牢民生底线,筑牢人才服务“防火墙”。累计为4.8万名毕业生发放生活补贴9亿元,直接减轻日常开支负担,为其在沈就业创业提供基础保障;累计为6.05万名毕业生发放购房补贴16.13亿元,降低毕业生购房门槛,帮助更多青年人才实现“在沈安家”。

数据6:346

实施“双认定”机制改革,激发人才“新活力”。打破传统评价局限,对特殊人才实行单位推荐评审,特别是对“无帽子、无头衔、无称号”的实用型科技人才认定进行积极探索。赋予用人单位人才认定自主权,346家用人主体实现自主认定,精准支持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人才。

“十四五”时期,市人社局还自觉融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畅通人才发展通道,推动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深度融合。深化非公领域职称评审、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职称评审“直通车”、职业资格与职称互通互认等改革措施,成立沈阳都市圈“政校企·园”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在全国率先建立职称评审委员会质量评估机制,成功入选全国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改革首批试点城市。

沈阳吸引青年人才城市名片的影响力辐射全国,在东北“三省一区”的人才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为打造东北亚高质量人才交流中心和人力资源集散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韩冰 张文魁)

编辑:李子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