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以前娶媳妇,彩礼少则十万八万,多则几十万,还得有车有房,不少人家为了面子掏空家底。早些年,村里老张一家为了凑齐20万元彩礼,四周借个遍。可儿子结婚不到半年,债主就找上了门,小两口天天吵架。”

面对农村高额彩礼陋习、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不少人产生这样的抱怨。虽深恶痛绝,又似乎无可奈何。如何推进婚事简办、新办?不是没有办法。请看记者调查。

掏空家底娶媳妇

婚还是没结成

最近几天,葫芦岛市绥中县的村民老张和媳妇就唉声叹气。“要不是这彩礼闹的,现在儿子的婚宴都办了,现在亲家没结成,还结了仇。”

原来,老张的儿子在外市打工时谈了一个对象,两人情投意合,开始了谈婚论嫁,年初两家人见了面,商量结亲事宜。当时女方父母说,按照他们那边的风俗,男方要给女方20万元礼金,还要盖房买车,老张偷偷掰着手指头算账,算下来要40多万元,但一想到儿子结婚的大事,还是咬着牙答应了下来。

两人婚纱照都拍好了,就等着最近挑个好日子办酒席。可就在这节骨眼儿上,女方却变卦了,说除了20万元礼金,额外还要给三金(即金戒指、金手镯、金项链),按照现在的黄金价格计算,至少要5万元。“都到了这份儿上,还能咋办,不行我和你妈再找亲戚借点儿!”老张两口子很犯难,可这次儿子却一口否决,“不行,当初说好的事,咋能说变卦就变卦,要是再退让,以后日子不一定咋样呢,大不了这个婚不结了!”最后也是因为彩礼的问题,两家人不欢而散。

“不近人情”的老曾家

从“特例”成了“榜样”

“真不大操大办?”“那还有假?咱村就不兴这个!”8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沈阳市沈北新区黄家街道拉塔湖村,说起村里红白喜事一律新办、简办,村党支部书记马喜军底气十足。

他讲述了一个关于“榜样”的故事。

老曾家出了仨大学生!上世纪90年代,拉塔湖这个小村庄,出了一则大新闻。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曾繁维和他的儿女们就在十里八村出了名。

时间飞快,转眼间姐弟三人陆续到了结婚年龄。1998年,老曾家迎来喜事,老二曾祥娶媳妇。曾繁维不但没有发喜帖,还放出了一句当时看来有点儿不近人情的话:“娶媳妇、嫁姑娘,不摆席、不收礼。”他“婚事新办”的决定,让村民“沾喜气”的希望泡了汤。

“双方父母都挺开明,两家10个人一起吃了顿饭,这事儿就算定了。咱俩去南方溜达了一圈,旅行结婚。”回想起27年前的那场“婚礼”,曾祥还是记忆犹新。“姐姐、弟弟的婚事也都是这样办的。”

曾祥说,规矩是爷爷立下的。婚礼、升学、上梁、下奶等农村的“大事”,爷爷从不大操大办,也要求8个子女凡事从简。“我记得叔叔们结婚时,爷爷让大家在进村的路口堵着,不收礼金。”

“人家不差事,也不占便宜,我觉得挺好。”“老曾家可真特儿,不办事情可亏大了。”……

曾家一系列“出乎意料”,给了村民很大触动,大家从心里敬佩他们一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逐渐成为拉塔湖村村民的约定俗成。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陋习的遏制、改变,需要富有引领力的“能人”,需要榜样的力量。

省下的彩礼

成了小两口的创业资金

一场“零彩礼”的婚礼,不仅冲破了传统世俗观念的束缚,为两个家庭卸下经济重担,更让婚姻回归了爱情本质。

8月2日,已领证3年的刘哲昊和宁宁,终于迎来期待已久的结婚典礼。酒店门外,一台崭新的奥迪牌轿车静静停放,车身系着喜庆的大红花,这是夫妻俩对他们三年努力创业的奖励,也是他们用双手打拼出美好生活的见证。

时间回到2022年,抚顺小伙儿刘哲昊和抚顺县海浪乡姑娘宁宁在一次聚会上初遇。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两人感情愈发深厚,决定步入婚姻殿堂。商量婚事时,手头并不宽裕的刘哲昊家,仍准备了6.8万元彩礼。然而,宁宁的父亲却摆了摆手,和刘哲昊的父母说:“结婚,彩礼不彩礼都不重要。还不如用这笔钱支持他们创业,自己奋斗的日子才踏实。”

就这样,刘哲昊和宁宁带着双方父母凑出的启动资金,前往天津学习制作驴打滚的手艺。学成归来后,小两口买了辆小货车开启了创业之路。

每天凌晨三点,刘哲昊和宁宁家的厨房就已亮起灯光。刘哲昊熟练地淘米、磨面,将浸泡好的糯米磨成细腻的米浆;宁宁则在一旁熬煮豆馅,精选的红小豆在锅中翻滚,慢慢变得绵软香甜。两人分工协作,揉面、裹馅、撒上炒熟的黄豆面,一个个软糯香甜的驴打滚在他们手中成形。

“新鲜的驴打滚,六块五一斤!”用料实在、价格实惠,他们的摊位前渐渐排起了长队,而随着口碑越来越好,他们的生意从零售逐渐转为批发,收入越加可观。

镜头回到婚礼现场,刘哲昊握着宁宁的手,动情地说:“若不是爸妈们支持我们用彩礼钱创业,就没有今天的一切。这笔钱不仅是事业的起点,更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我们用双手证明,只要勤劳奋斗,就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谈婚论嫁时,嫁妆、彩礼是绕不开的话题。更多的农村家庭认识到:夫妻共同奋斗的决心和相互扶持的真心,才是婚姻最珍贵的“聘礼”。“零彩礼”“投入启动资金”的例子越来越多。

“我不仅不要彩礼,还要给小两口添几万元启动资金,不给子女增加负担。只要他们把日子过好,比啥都强!”当亲家主动提出彩礼时,沈北新区黄家街道大丁村村民王强当即婉拒,他说:“按照村里的‘积分制’,咱婚事新办还能积分评选‘星级文明户’‘特色家庭’,这多有意义!”

“红白理事会”

“理”出好乡风

8月9日,葫芦岛市南票区张相公屯乡倒流河子村村民董凤良家里张灯结彩,当天是老董儿子结婚的大喜日子,院子里摆了12张桌,桌上摆的都是家常菜。

“老董,你家都快20年没办事情了,家里就这么一个儿子,咋没办豪华点儿?”一名前来贺喜的村民拉着董凤良小声嘀咕。

董凤良听了直摆手:“现在村里谁还比排场,我可不能给孩子丢人。再说了,办酒席前我就和书记报备了,说话必须得算数。”

烟花爆竹整车拉,豪车排着队,酒席前前后后至少三场,一场婚礼下来,酒席上接的礼金基本分文不剩。过去,倒流河子村办婚事讲排场,大操大办的情况很普遍。今年,村里下定决心要把这股歪风压下去。村党支部书记赵春元说,“村里‘红白理事会’提倡,红白事宴席不超过15桌,礼金不超过200元。”

“新规”一出,村民一致称赞。“以前办婚礼都怕办得不敞亮被人看不起,现在村里有了明确规定,响应号召不仅不丢人。你看,这次全算下来花了不到1万元。乡亲们聚在一起,一样乐和。”董凤良笑着说。

记者了解到,全省各地破除高价彩礼、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纷纷通过细化村规民约等办法,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督促村民“按规矩来”“说话算数”。

在兴城市,237个村均将婚俗新风尚融入村规民约,各村通过“红白理事会”,张贴宣传海报、签订承诺责任书、运用积分制等方式,推动喜事新办、简办深入人心。目前,兴城市彩礼较2024年均价下降3万元;红事酒席普遍不超过15桌,每桌酒席标准由以往的1200元至1400元下降到600元至800元。

在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金山村,“红白理事会”正在发挥作用。每个村民组设一个“红白理事会”,其成员各包扶十余户本组村民,帮助处理红白喜事,提倡节约简办。村民李洪春说,“办喜事、办丧事都有了标准,再也不用撑面子大摆酒席了,既省心又省钱。”

沈阳东老边村“红白理事会”细化村民公约,倡导明确彩礼上限、迎亲车数量、宴席规模等具体标准。“彩礼不超过5万元,婚车不多于10辆。宴席不超15桌,每桌费用不高于600元,时间不超过2天。”村党支部副书记杨丽霞说,“以前彩礼攀比成风,现在有了章法,可劲儿要的,村民都笑话。”

“彩礼多十万,外债压十年;宴席多五桌,致富慢半步。”各地“红白理事会”宣传着通俗易懂的道理,也让“婚事新办”的文明风尚逐渐深入人心。

(辽宁日报记者 陶阳 崔振波 王卢莎 姜帆)

编辑:庄滨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