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沈阳7月4日消息(记者李子平)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样的惬意场景,出现在沈阳市辽中区老大房镇丁家蛙田基地。
“青蛙们,欢迎来到新家。”7月1日上午,伴着少先队员们的一阵阵欢呼声,一袋袋黑斑蛙被放入丁家蛙田基地的生态稻田。
“青蛙入田,意味着稻田里不再喷洒农药、化肥了。”老大房镇后鸡鸭房村党支部书记丁杨告诉记者,丁家蛙田米采用“稻蛙共育”的循环模式,青蛙捕食害虫,“按摩”疏松土壤,刺激水稻植株分蘖,其排泄物可形成肥料,产生浑水肥田的效果,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生产纯绿色大米。
“小时候稻田里那真是蛙声一片,但随着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稻田里的青蛙越来越少了。”丁杨说,“所以我就尝试种植蛙田稻,每年往稻田里放青蛙,放青蛙之后就不再使用农药和化肥。”为了获得适宜青蛙生存的水源,丁杨带领村民先后打了30多眼水井,最终找到了适合青蛙的水源。
经过七年发展,丁家蛙田米从最初的60亩壮大到今天的1000亩,实现了从传统产供销农业发展模式到订单农业的转型,现已取得了绿色食品证书,成为辽宁省农产品知名品牌,每亩可为农户增加收入300元。
经济效益的提升,让生态效益更加凸显。“咱们以前怕青蛙跳到相邻的喷施农药的地块,要安上塑料隔离带。但是这几年,随着周边农民逐渐接受生态种植,农药、化肥用得越来越少了。现在也不担心青蛙‘外迁’会导致死亡了。”绿色食品质检员丁许生告诉记者,放的青蛙不会作为商品销售,而是回归生态,每年大约有1/3的青蛙会留在基地里冬眠,第二年再根据需要补充蛙苗。
随着生态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大量的青蛙等小动物还吸引来白鹭、苍鹭等鸟类来到蛙田基地常驻,区域环境持续改善。村里通过放蛙仪式和生态研学,在蛙田上增加了文旅功能,“你看我们稻田里的这些风力发电机,也画上了各种鲜艳的图案,吸引不少摄影师和游客。旅游业是我们村今后的重要发展目标。”丁杨说。
除了蛙田大米外,老大房镇立足地区发展实际,积极探索产业新模式,还打造了特色花生种植产业,注重品种选育及对接企业,使得花生产量与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如今,丁家蛙田米和花生种植已成为老大房镇的两大特色农业品牌,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老大房镇镇长赵祯介绍,老大房镇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致力于将特色农产品种植打造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