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中广网  编辑:张春梅
   

    程国栋,男,62岁,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程氏假说"解决了冻土学中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近地面厚层地下冰的成因"。这是冻土学中一个重大的理论难题,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提出过多种见解,但均未能如愿。程国栋院士则在总结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验证了当时还鲜为人知或被常识所不易接受的新思想,如正融土中的水分适移和成冰,同时发现了温度波动条件下未冻水的不等量迁移规律,并将这些新思想、新发现有机地结合一起,创造性地提出了厚层地下冰形成的重复分凝机制,圆满地解释了这类冰的分布、组构和性状等特点,同时也将冻融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理论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詹文龙,男,1955年10月生,汉族,福建厦门人,大学文化程度,兰州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在法国GANIL工作两年多,和合作者发现了11个新核素 ,第一次测定了30多个核素的质量。曾获得全国边陲优秀儿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获得者、全国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当选党的第十五次和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科研工作先后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奖励。
    姚檀栋,男研究员。1954年7月26日,中共党员,出生于甘肃通渭。1978年9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86年8月获得中科院地理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博士学位,曾分别到美国爱达荷大学、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实验室、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法国原子能中心气候与环境研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等研究工作,并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职务,现任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同志通过研究青藏高原冰芯所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在野外考察、室内分析和科学理论上都有新的建树和创新。
    李方华,女,73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国际晶体学联合会电子衍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晶体学会理事,日本大版大学超高压电子显微镜中心海外顾问委员会委员,《物理学报》、《物理学报》(海外版)、《物理快报》、《电子显微学报》、J.Electron Microscopy(国际电子显微学报)编委等职务。李方华是凝聚态物理学、电子显微学家。中国电子衍射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先驱者之一。主要从事衍射物理,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研究。在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衬度理论和图像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微小晶体结构测定,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测定,以及准晶体学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潘建伟,男,1970年3月出生,汉族,浙江省东阳市人,理学博士,1992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建伟同志一直活跃在量子信息论和量子论基本问题等领域的世界学术前沿,在理论与实验两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统的、富有开创性的重要成果。2003年他被奥地利科学院授予Erich Schmid奖。此奖为奥地利科学院授予四十岁以下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最高奖,两年一度,每次一人。他领导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组关于纠缠浓缩和量子中继器的实验实现的研究成果也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评为2003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多粒子纠缠的实验研究被教育部评为2003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马光辉,女,1964年9月出生,汉族,上海市人,1988年日本群马大学高分子学科毕业。1990、1993年分别获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高分子工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被聘为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生物系统应用科学研究科助理教授,曾获日本文部省海外派遣资助,赴美国Lehigh大学和New Hampshire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6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1年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目前马光辉博士承担的863项目“尺寸可控的海洋多糖微球与微囊”结题验收被评为优秀,又继续获得科技部滚动支持继续增加经费70万元。
    匡廷云教授,女,71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和生物化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匡廷云教授长期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她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的成果。匡廷云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项及中国科学院奖等多项。她作为我国第一批启动的“973”《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为推进了我国光合作用研究,并走向世界的前沿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被科技部评为《973》项目优秀代表。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200余篇,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的关注。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胡伟武,男,1968年11月出生于浙江永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计算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委员。胡伟武正在从事的主要科研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并行处理系统结构,主要是共享存储系统结构;二是高性能处理器系统结构及处理器设计。在处理器体系结构和处理器设计方面,2000年起开始主要从事处理器系统结构的研究和高性能处理器的设计,承担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龙芯处理器设计与验证系统”的研究工作,是“龙芯”处理器的主要设计人员。2002年9月份,龙芯投片成功,其功能相当于奔腾II,这在我国计算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我国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CPU的典范之作。
    顾逸东,男,1946年9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职: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副院长;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系留气球系统总指挥。94年4月起任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99年4月兼任总指挥。顾逸东77年倡议和推动发展我国高空科学气球,在气球设计研制方面开展了长期系统的研究,研制和发放成功系列化的高空气球并投入使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达40万立方米大型气球的国家;领导建成了我国高空气球系统,组织指挥180余次高空气球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取得重要成果,促进了我国空间科学探测的发展,是我国高空科学气球的开拓者、奠基者和主要学术带头人。

    蒲慕明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外籍)。蒲慕明博士主要从事轴突导向和突触可塑性的分子与细胞机制研究,是一位国际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所长坚持科学研究的原创性、本土性,注重有利于科研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体制改革的科研创新文化建设,倡导建立一个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批评的科学交流态度”、“紧迫与宽松”相结合的科研环境。他长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注重结合高水平研究培养后备创新人才,切实做到从各个方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出国做博士后的回归率。蒲慕明所长积极致力于科研文化的建设,擅长于融中西方文化为一体,为中国科研体制的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