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毕业了,长沙师范学院科学教育专业大四学生韦妍妍对于找工作并不担心:“我已在广东一所学校实习了一年,学校对我的教学能力比较认可,毕业后我可以直接去上班。”

  2016年,长沙师范学院瞄准小学科学教师短缺问题,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如今,招生人数从当年的每年50人,增加到150人。

  8年来,学校多路径探索解决高素质科学教育师范生培养难题,毕业生广受欢迎,学生初次就业率达9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91%,目前已有500多名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各地讲坛,成为未来科学的“播种者”。

  路径一:学科与学科融合,打破科学素养瓶颈

  高素质的科学教育师范生培养难在哪里?长沙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刘晓霞告诉记者,最关键的就是课程设置。

  “科学教育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综合学科,要求教师具备广泛而深厚的科学知识储备,能够跨学科进行教学,光具备物理、化学、生物等单一学科知识还不行。”刘晓霞说。

  为解决这个难题,长沙师范学院先后引进3名教授、9名博士,涵盖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环境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组建跨学科素养型专业教师团队。

  有了坚强的师资队伍作支撑,长沙师范学院构建了多门融合性课程,比如“生活中的科学”“小学科学实验研究”等。

  以“小学科学实验研究”为例,教师们不仅教科学实验基本知识,还将各学科融会贯通,将课程内容与保护自然、爱护环境、大国工匠精神、科技强国等方面内容有机融合。

  “我们的考核方式不是做一张试卷,而是要学生做一个教具,将整个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立体化呈现。”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文娟说。

  路径二:学习与赛事融合,打破创新思维瓶颈

  走进长沙师范学校初等教育学院教学楼,“科技感”扑面而来,能歌善舞的机器人、一键“触发”的演示屏、3D打印机……

  近年来,学校先后投入1000万元,建设儿童科普与科技创新实验中心、科学教育综合实验中心、智慧教学实训中心和师范生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各类教学仪器设备增加至800多台套,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但是,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先进的装备还远远不够。如何破题?

  “近年来,我们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竞赛、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这对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师来说非常重要。”长沙师范学院副教授、科学教研室主任周硕林说。

  学校建设大学生创客教育师资培育中心,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近年来,学生在省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90余项。

  大三学生谭甜甜在第十一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她说:“通过这次比赛,我不仅夯实了专业基础,更在磨砺中不断提升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路径三:学校与社会融合,打破实践能力瓶颈

  “科学教育强调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能力。”长沙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院长郭子峰说。

  学校积极搭建科教融合平台,在全省遴选建设24个实习见习教学基地,采取“见习、研习、实习、本科毕业论文”一体化的实践培养体系;面向长沙县所有小学开放儿童科普与科技创新基地,提供科普教育讲解服务;组建科学教育专业师生志愿服务团,开展“三点半”科技课堂课后志愿实践活动90余场,服务人数2400余人次……

  2022年,长沙师范学院组建“知否科普社团”,开展幼小衔接趣味启蒙科技活动,目前已开课近30期,深受小朋友和家长的喜爱。

  大三学生龙文迅是“知否科普社团”的一员,他说:“和学龄前儿童打交道,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也无形中提升了我对课堂的管理能力。”

编辑:吴佳怡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